24H直播

台灣「唸歌」登檳城偶戲節 與破浪布袋戲跨國演出新風貌

發布時間: 更新時間:
曾經在台灣街頭巷尾隨處可聽的唸歌,如今傳承者不到10人。這項逐漸式微的藝術,不只承載庶民生活記憶,如今更跨海到馬來西亞引起熱烈迴響。唸歌國寶楊秀卿曾在檳城藝術節演出,埋下跨國合作的種子,多年後台灣微笑唸歌團與破浪布袋戲,在檳城偶戲節再續前緣。

台灣微笑唸歌團林恬安唱道,「待我向前,問一下分明。」

精湛的說唱技藝,把觀眾帶入《牡丹亭·遊園》的情境。台灣微笑唸歌團和馬來西亞的破浪布袋戲、筱玉隆掌中班同台,讓觀眾體驗傳統藝術的跨界新風貌。

公視國際記者劉苑杉說道,「第二屆的檳城偶戲節,除了傳統的偶戲表演,也讓當地民眾領略台灣唸歌的魅力。」

微笑唸歌團團長儲見智表示,「觀眾坐得非常直,我實在有嚇到,沒想到在台灣3250公里以外的地方,還有這麼多人對台灣的唸歌有興趣。」

觀眾陳瑞明博士提及,「我覺得這個偶戲節真的很棒,因為它把來自馬來西亞不同地方,還有印尼跟台灣的劇團都聚在一起,大家可以一起演出,也可以為彼此表演。」

這是台灣社區唸歌班的學員第一次出國,把《周成過台灣》搬上舞台。這段故事呼應華人下南洋的主題,也是唸歌國寶楊秀卿的拿手戲。

頭家厝唸歌班班長柯后姬指出,「我們這次第一次出來,就是要很認真,要爭取這個光榮回去。」

但跨國合作挑戰不少。無論唸歌或布袋戲都習慣「活戲」,也就是隨著觀眾的反應即興表演。

破浪布袋戲團長林雲濠表示,「老藝師很抗拒有劇本,因為他們從小時候開始就是演活戲,跨國合作嘛,大家的這個默契還沒有建立起來啊,所以說有一個比較完整的劇本,比較保險一點。」

唸歌在台灣已有三百多年歷史,曾是庶民娛樂,卻因戒嚴與國語運動逐漸式微。如今,微笑唸歌團團長觀察,嚴格定義下的唸歌表演者不到10人。師承楊秀卿,他這樣談到這些年傳承唸歌的動力。

微笑唸歌團團長儲見智指出,「她對唸歌一輩子的付出跟傳承,她年紀那麼大了也還在繼續做,我們是有什麼理由說不要,我做這個很累,現在沒有人看,沒有這回事。」

無論是唸歌還是布袋戲,這群藝師始終用最真誠的演出,把傳統搬上舞台,並不斷創新。正是因為這份做戲的熱忱,讓庶民藝術能跨越國界,走進更多觀眾心中。

您的參與,
讓公共服務更完整!
閱讀、按讚,就能客製您的專屬推薦新聞
本網站使用 Cookie 技術提升體驗,詳見服務條款。繼續瀏覽即代表同意上述規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