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導體供應商赴鳳凰城設點 外派人員面臨生活適應等挑戰
發布時間:
更新時間:
有人以「到鳳凰城蓋竹科」來形容台灣半導體產業供應商在美國建立聚落,但實際走訪鳳凰城可以發現,異地設點建廠絕對不是複製竹科經驗那麼簡單,除了硬體建設之外,外派家庭的子女教育、生活適應與稅務全都是挑戰,另外說變就變的美國政策,更讓不少台商頭痛。
曠野中的台積電鳳凰城廠區是映照夕陽,閃著金光。大廠資源豐富備受矚目,其他規模相對較小的供應商則必須靠自己摸索,特別是美國在政策上的變化,讓許多台商相當憂心。
台灣高科技廠房設施協會執秘張德安說,「工作簽就是一個很大的問題,因為你工作簽,一般小公司,你不可能花了十萬塊美金派了一個公司長駐在這邊,而且簽證的時間非常久,如果工作簽要用抽籤的方式,所以這個我想應該是大家會很擔心的。」
台商也表示,即使有E2等其他簽證方式,但人才取得一直有許多限制。
Kainova總經理黃俊凱表示,「人才的取得確實是個問題,因為如果我們要用本地的人,公司也要有一些資格才可以去雇用本地的員工,那如果沒有本地的員工,你要去從台灣派過來的,人數會被限制。」
另外稅務上,避免台美雙重課稅,才能把海外辛勤成果最大化帶回台灣。
PWC協理Paul Poliakov指出,「如果這個台美避免雙重課稅法案,最後能真正通過,將會對各行各業帶來益處,不管製造業或是研發、批發或是分銷還是服務業,都可帶來好處。」
供應商管理層説,有外派員工在餐飲上較難適應,學校老師則有這樣的觀察。
大鳳凰城公立學區老師鍾佩蓉表示,「我們這個學區目前還蠻多台積電的家庭來的,那有一些就是會選擇中文項目的學校,有一些不會,那我覺得這幾年觀察下來的話,取決於他們小朋友的個性,就是有一些小朋友他比較內向,那可能他儘管在台灣,可能已經在雙語學校就讀,但是他到美國之後的適應上面,其實還是蠻有限的。」
多家供應商強調,業務主體還是在台灣,初期從台灣外派人數雖然飆高,但運作順利後,外派的比例可望大幅下降。
吳仲安/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