揮別疫情,滑雪場準備迎接遊客重返,卻遭遇另一個更嚴重的問題,那就是地球暖化導致的雪量銳減,重創滑雪相關產業。奧運滑雪好手挺身而出,呼籲滑雪賽事應響應淨零減碳;歐美滑雪場也實施節能碳排,力拚滑雪產業轉型,減少碳足跡。
聯合國在20日公布最新的氣候評估報告,再度警示地球升溫攝氏1.5度的臨界點已經逼近,聯合國秘書長呼籲工業國加速能源改革,在2050年前達到停用化石燃料的目標,避免地球暖化帶來的最壞狀況。
台灣中南部的水情拉警報,而法國也遭遇64年來最嚴重冬季乾旱。該國西南部的蒙貝爾湖嚴重乾涸,湖底裸露,嚴重衝擊農業灌溉也影響觀光產業。事實上,由於氣候變遷,歐洲大部分地區都面臨水資源吃緊的窘境。
近日南部水情持續拉警報,曾文水庫今(13)日的蓄水量只剩下12.7%引發各界擔憂。接下來旱情是否會蔓延中北部,對此經濟長王美花在立法院表示,在氣候變遷影響下枯水期確實應該加大力道管制。目前台中以北水情相對穩定,科學園區現已自主節水5%應該還可以繼續節水下去,也會在2週內會開應變會議討論水情燈號強制節水等措施。
這幾年頻頻傳出氣候變遷造成的嚴重天災,中國作為碳排大國自然也無法倖免,政府也開始將永續發展列入國家政策。但中國努力達成氣候目標的同時,也被質疑大規模投資綠能是有政治目的,進一步加劇中美科技戰。
要達成2050淨零排放、改善空氣品質、廢棄物管理等問題,提升環境治理效能,立法院司法及法制、社會福利及環境衛生委員會,上午聯席審查「環境部組織法草案」,環保署指出,目前署內辦理氣候變遷人力只有44人,實在難以因應將來龐大的業務。
南亞巴基斯坦控制的喀什米爾地區,今(2023)年2月反常不斷降下大雪,導致交通中斷,4萬居民與外界隔絕,牲畜也沒有足夠糧草食用。而鄰國印度北部的滑雪勝地,則是氣溫升高、降雪量驟減,不正常的降雨更影響農產收成,重創居民生計。
北極蘊藏的漁礦油氣資源與新航道,不僅引來強權大國爭相開拓,也讓北極圈的地緣政治產生劇烈變化,在經濟開發與氣候變遷的夾擊下,北極更面臨永凍土鬆動的危機。面對生態威脅,北極圈的地方居民和研究學者,都致力找尋保護環境及經濟發展的平衡點。
北極圈蘊含豐富的天然資源,卻在全球暖化效應下,以4倍速度成為全世界氣溫上升最快的地區,威脅動物生存及原住民生活。冰封大地融化後出現的北極航道,在破冰船領航下,卻帶來全新商機,成了全球強權大國美、中、俄積極布署的征戰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