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響應聯合國2月21日世界母語日,文化部和客委會、原民會共同舉辦「國家語言生活節」,18、19日在華山文創園區,除了安排30場演唱、講座等活動,現場還有40個語言市集,要鼓勵民眾在生活中自然使用母語。關於手語的部分,有親子手語劇團以及聽障相關團體來擺攤,還有兩場講座,從不同面向來了解聾人或聽障者的生活。
法國電影院票房逐漸擺脫疫情陰霾,去(2022)年成長6成。不過去年的10大賣座電影,是33年來第一次沒有法國片。影評人指出,觀眾對公式化的喜劇感到厭倦,必須發掘更多類型的原創電影,才能吸引觀眾回流。
近年來,受到疫情衝擊,許多藝術表演接連傳出停演的消息,還有劇團高呼搶救票房,呼籲民眾購票,避免劇團倒閉。像是衛武營國家藝術文化中心等的表演場館,則是展開自救,以體驗教育計畫,設法開發新觀眾。
戲劇家賴聲川作品《如夢之夢》從2000年首演到現在已22年,這部作品打破常規,由觀眾坐在舞台正中央,跟隨演員的走動「自轉」觀賞,演出時間長達8小時。距離上次演出也相隔9年,將在12月27日開始演出,劇長會濃縮到7小時。
美國一家創新藝術公司,活用了虛擬攝影棚的表現手法,以節慶或是藝術家的作品,透過投影配合音響效果,讓觀眾有身歷其境的感受。他們最新的作品出現在美國紐約,要讓觀眾沉浸在耶誕節的慶祝氣氛當中。
為了引領觀眾,身歷其境的體驗國寶畫家林玉山的經典畫作「蓮池」,公視團隊運用6K技術,將畫作立體化,製作成VR互動影片,希望讓觀眾透過多媒體形式,了解台灣的人文和地景之美,作品正在國美館展出至10月底。
私人獨立電視台雨電視(TV Rain)在俄烏戰爭爆發後,遭莫斯科當局以散布假新聞為由斷訊停播,如今取得歐盟的播出執照,18日起在拉脫維亞復播,並在YouTube直播新聞節目。
英國黛安娜王妃去世至今25年,她和王室盤根錯節的愛恨情仇,經常被改編成影劇作品,從銀幕上認識的黛妃距離真實已經有些遙遠。英國紀錄片導演柏金斯的黛妃新片,採用大量新聞片段,串起王妃悲劇的一生,希望藉此省思,在媒體的介入下,我們該如何看待王室名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