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師外流星國 馬來西亞推密集培訓促回流
來自馬來西亞的劉彥琳,目前任職於新加坡的半導體公司,她說部門裡有7至8成的工程師都來自馬來西亞。
新加坡半導體產業高級應用工程師劉彥琳說,「開始工作我就已經可以拿到3000、4000新幣(約7萬至9.3萬台幣),就已經是馬來西亞經理級別的薪水了,如果你慢慢爬上去,我可以拿到8000、10000新幣(約18.5萬至23萬台幣)。」
2024年馬來西亞的人才外流率達5.5%,高於全球平均3.3%。新加坡不只地理距離近,新幣對馬幣又有3倍匯差,加上更優渥的待遇與職涯機會,吸引大量人才跨國發展。
公視國際記者劉苑杉報導,「這裡是馬來西亞雪蘭莪州的IC設計園區,為了應對人才短缺的問題,馬來西亞先進半導體學院提供短期且密集的培訓課程,並與台灣的清大與交大簽署了合作備忘錄。」
馬來西亞先進半導體學院總經理劉安琪指出,「雖然我們跟其他國家有合作,他們還沒有那麼成熟,一定要把學生送到最好的地方去學習,也就是在台灣啦。」
馬來西亞半導體先進學院與日月光等150家企業及15所海外名校合作,明(2026)年將派學生赴台培訓與實習。學院從2000人中選出60人,提供210小時密集訓練,6成學生還沒結訓,就獲高薪錄取。
世紀大學電機與電子工程系畢業生陳沛佃說,「我們做這種設計、研究,這一類事情的時候,你要更能去適應各種變化,而且在思考上要更主動一點。」
不過,就算順利進入產業,企業仍擔心,員工被更高薪資挖角,形成「訓練完就出走」的惡性循環。當地政府開始思考,是不是該換個角度,來看待這波人才流動。
雪蘭莪州投資貿易行政議員黃思漢表示,「英文叫做brain circulation(人才循環),它不一定要在一個地點,它可以在全世界各地,但是它還是一樣的,能為他們的國家做出貢獻。做政府的, 一定要和這些海外的人才保持聯絡,我們才能夠善用他們的知識、善用他們的這個網路。」
像是長期在台灣發展的「USB之父」群聯董事長潘建成,同樣來自馬來西亞,但近期選擇落腳雪蘭莪州的IC設計園區,回饋家鄉,成為人才循環的代表。
馬來西亞正試圖從「留才焦慮」中走出,人才不一定要「回國」,只要願意貢獻,無論身在何方,都能是國家的資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