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國際環保組織估算,7月28日是今年的「地球超載日」,也就是地球「生態負荷」超載的日子,而且有超過30億人面臨糧食不足的問題,以人類目前的生活型態來看,恐怕必須有1.75個地球的自然資源,才能滿足目前的人口所需。
聯合國公布了2022年全球人口展望報告,預估全球的總人口將會在11月15日,來到80億;最快在明年印度人口將首度超越中國,成為地表人口最多的國家。
猴痘疫情漫延全球,美國衛生單位今天宣布,將立即發放5.6萬劑的猴痘疫苗到高傳染區,數量是目前發放總數的5倍。由於台灣近期也出現一起猴痘案例,專家提醒,猴痘較特殊的,是出現淋巴腺腫大,除了戴口罩、勤洗手預防,也可以施打天花疫苗預防。
在俄烏戰爭進一步干擾全球糧食與能源供應鏈之際,以及主要國家紛紛調升利率之下,從2022到2023年物價飆漲以及成長率偏低,甚至萎縮的現象將會同時存在,也就是所謂停滯性膨脹,而受害最深的將是能源與糧食仰賴進口的開發中與貧窮國家。
俄烏兩國在北頓內次克的爭奪戰持續,狂轟濫炸下,烏軍恐怕被迫撤退,同時也因為數百萬噸穀物無法出口,國際社會對全球糧食危機的擔憂增加;俄方8日仍然堅持立場,稱「烏克蘭的糧食情況與糧食危機無關」。
俄烏戰爭點燃的全球糧食危機,近來在極端氣候的推波助瀾下越演越烈。聯合國警告可能導致全球,最多新增1300多萬飢餓人口。伊朗當局為了解決經濟困境,削減進口小麥補貼,還大幅調高民生商品價格,引發了大規模示威,甚至是火燒清真寺、洗劫商店的暴動事件。糧食問題在北非、中東、拉丁美洲、南亞,儼然已經是社會動盪,與地緣政治風險的根源。
科學家預測,未來的5年內,有百分之50的機率,全球升溫幅度會超過《巴黎氣候協定》設定的1.5度。而近來,極端氣候出現的頻率越來越高,像是南亞出現了熱浪,中東遭遇沙塵暴,位在南極的皇帝企鵝,也因為海冰銳減,恐怕在未來的30到40年內,面臨滅絕。
瑞典斯德哥爾摩國際和平研究所日前發表2021年度全球軍事支出分析報告,其中全球第一大經濟體美國以超過8000億美元,蟬聯軍事支出冠軍。至於其他軍事支出保持高檔或大幅成長的區域和國家,則充分反映了各地區地緣政治的緊張局面。例如俄羅斯和烏克蘭,從爆發大戰前到戰爭進行期間,軍事支出都呈現大幅度增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