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F 2023世界經濟展望報告,對全球經濟前景持正面的看法,唯一的例外只有英國。IMF指出,在能源價格高漲、抵押貸款成本上升,以及加稅的重重壓力下,英國將是今(2023)年G7七大工業國中,唯一經濟萎縮的成員國。
中國公布了去(2022)年的GDP是3%,比去年初官方訂定的5.5%相距甚遠,也顯示出疫情封控等原因對經濟造成嚴重衝擊。但有專家分析,就算中國宣布從1月8日開始取消入境隔離,但由於確診人數提高,因此短期內經濟可能會面臨更大壓力。
受新冠疫情和烏俄戰爭影響,英國通膨率超過11%,創下41年來新高。勞工難以生存,紛紛罷工抗議。蘇納克政府新年祭出5項政策要改善經濟,但專家卻認為緩不濟急,更擔憂每況愈下的生活品質,會讓英國淪為窮國,逼得在地人出走他鄉。
國際貨幣基金總裁喬治艾娃警告,今(2023)年全球經濟恐將會比去年更艱苦。烏克蘭戰爭、高通膨、高利率以及中國失控的疫情等因素,全球三分之一的經濟體將陷入衰退。美國、歐洲、中國,沒有任何一個大的經濟體,可以擔得起世界經濟的火車頭,各界需要格外的小心謹慎。
受美股在2022最後交易日下跌影響,台股早盤同步開低,面臨萬四關卡保衛戰,所幸盤中逢低買盤進場,大盤跌幅收斂翻紅,終場上漲了86點,收在1萬4千2百24點,成交金額,是新台幣1千4百93億元。
國際貨幣基金總裁喬治艾娃日前預警,2023年全球三分之一經濟體將陷入衰退,因為美國、歐盟和中國三大經濟體,都預期經濟放緩,今年會比起去年還要更艱困;她還點名中國,作為全球第二大經濟體,未來幾個月,將會面臨艱難局面,經濟年成長率將出現40年來,首度低於全球經濟成長的情況,拖累全球經濟成長。
為因應全球經濟的嚴峻挑戰以及穩定國內經濟民生,今(31)日總統蔡英文召開國安高層會議,揭示2023年4大目標:減輕人民負擔、穩定民生物價、調整產業體質、維持經濟動能。中央政府可運用的3800億中有1800億,可望在研擬後部分與全民共享。
跟隨烏克蘭戰爭而來的,是全球性的能源危機和通膨惡夢,原本各界期待疫情後的經濟復甦,也頓時成為泡影。俄羅斯手上掌握的石油和天然氣成為另類戰爭武器,而能源價格飆漲也使得通膨更加惡化,英國和歐元區的通膨率突破兩位數,各國央行不斷調高利率,企圖壓抑物價,美國聯準會全年7次升息,總共調高了17碼。全球股匯市也隨之動盪。
在全台各地,飼養了超過1億隻的家禽、豬隻等經濟動物,但牠們的生活福利是否有受到保障,也是動保團體的關注話題。台灣動物社會研究會,公布全台第1份經濟動物的民意調查,只有2到4成民眾,有聽過格子籠蛋雞、母豬狹欄等議題。但就算民眾不了解這些動物的處境,還是有高達7成5民眾,認為這些飼養方式會造成動物的痛苦;超過5成的受訪者認為,應該要立法保護牠們的福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