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洲豬瘟病毒存活期可達千日 民眾能如何協助防疫?

非洲豬瘟如何傳染?病毒可存活多久?
根據農業部動植物防檢署資訊,非洲豬瘟是一種由DNA病毒引起、具高傳染性的豬隻疫病,以接觸傳染為主,可經由廚餘、節肢動物、動物分泌物或排泄物、車輛及人員夾帶等途徑傳播。
非洲豬瘟在我國法規中屬於甲類動物傳染病,也被世界動物衛生組織(WOAH)列為應通報疾病,特徵是發病過程短,但死亡率高,所有品種與年齡的豬都可能感染,且尚無有效疫苗及可治療藥物。不過非洲豬瘟不是人畜共通傳染病,不會感染人類。
此外,非洲豬瘟病毒在環境中具極強耐受力,可存在於室溫下的糞便11天、豬舍1個月、冷藏豬肉100天,在冷凍豬肉中甚至可存活1000天。
農業部也指出,感染非洲豬瘟的豬隻,每c.c.血液中的活病毒含量就高達10的9次方,若其血液在野外腐敗,病毒也可存活達15週。
依據WOAH資料,非洲豬瘟病毒不耐高溫,以56℃加熱70分鐘、或以60℃加熱20分鐘後就會不活化,若以70℃加熱則會立即不活化。環境部過去也規定,養豬廚餘需以90℃蒸煮1小時以上。
一般民眾可以如何防疫?
防檢署呼籲民眾,不要從國外攜帶豬肉製品入境,包括香腸、肉鬆、泡麵調理包、臘肉等,違者最高可罰100萬元;也勿自國外網購肉類產品寄回台灣,並避免到國外畜牧場所參觀。
食藥署則提醒,不要食用來路不明的肉品,只要購買來源清楚、符合規定的市售豬肉,就可放心食用。
防檢署也指出,即使不慎吃到染非洲豬瘟的豬肉,由於病毒不會感染人類,就不會經消化道粘膜進入體內繁殖,且非洲豬瘟病毒可存活的無蛋白質環境為pH 3.9~11.5之間、含蛋白質環境則可耐至pH 13.4,但人體胃酸pH值介於1.5至3.5間,已超過非洲豬瘟病毒可耐受酸鹼值範圍,所以非洲豬瘟病毒絕大多數會被人體殺死,很難在人類糞便中檢出。

政府防疫作為有哪些?
除預防性撲殺事發養豬場豬隻、環境清消外,農業部22日也公布7項後續應變措施,包含:
1. 前往台中成立前進應變所。
2. 自22日中午12時起,全國豬隻禁運禁宰5天,並視後續狀況延長。
3. 自22日起全面禁止使用廚餘養豬。
4. 全國各肉品市場全面落實場內與運輸車清消作業。
5. 禁運禁宰前已運出的豬隻進入肉品市場、屠宰場,活豬只進不出,並加強屠前屠後檢查。
6. 啟動全國各縣市豬場防疫調查,掌握豬隻健康狀態。
7. 進行產銷調節,穩定豬肉供應。
農業部表示,豬隻禁運禁宰5天是為因應疫調工作,若15天病毒潛伏期後疫情沒有擴散,就有機會解除禁令。
非洲豬瘟曾在2018年散播至中國後爆發大規模疫情,台灣一路防堵至今,才出現首起檢驗陽性案例。
為什麼要禁用廚餘養豬?
農業部說明,台灣過去無本土非洲豬瘟病例,研判本次病毒應是透過境外違法夾帶的豬肉製品入侵,並可能進入廚餘系統。由於全球約9成國家境內染疫首例都是從廚餘傳入,因此先禁止廚餘養豬,阻斷這項可能的病毒來源。
農業部也強調,雖然案場有使用廚餘養豬,但現階段還無法斷言這起疑似非洲豬瘟病例是廚餘造成,病毒來源仍待疫調確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