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深化台灣和捷克的學術交流,捷克學術代表團今(27)日參訪台北科技大學。雙方就半導體等學術研究交流內容進行簽約,共同出資挹注半導體、永續能源、智慧城市等領域的研究合作。北科大校長王錫福說明,「雙方也同意兩邊共同提供經費,來讓兩邊的學校老師共同做研究的合作,激發兩邊的教授能夠互相認識、一起來做產學研發。」北科大和來訪的捷克科技大學,兩校在2007年締結盟校。北科大強調這次是繼2020年捷克學術團於
繼2020年捷克參議長韋德齊(Miloš Vystrčil)訪台後掀起台捷熱潮,25日捷克眾議長艾達莫娃(Markéta Pekarová Adamová)率領160多人訪台,也讓台捷關係增溫。艾達莫娃指出雖然台捷沒有邦交,不過還是民主同盟,希望台灣能協助在晶片、半導體領域的合作。經濟部長王美花上午出席台捷經濟合作會議強調,未來無論是半導體或是電動車產業,都會強化和捷克的經濟合作。
台積電創辦人張忠謀,昨天表示半導體產業全球化已死,自由貿易還沒死透透,但也瀕臨危機,未來晶片業會因此停止成長或成長趨緩,進入完全不同的新賽局。經濟部長王美花今(17)日受訪表示,台灣半導體產業怎麼維持下去,需謹慎因應。另外,為了協助國內半導體產業發展,國會推動成立半導體戰略國會聯盟,確保半導體產業優勢、在地化發展。
台積電創辦人張忠謀在天下雜誌的邀請下,今(16)日與《晶片戰爭》作者克里斯米勒,同台對談全球晶片賽局與半導體產業發展,對於美國推出相關政策讓中國發展腳步緩下來,張忠謀表達支持,不過他認為,把半導體製造生產基地移到美國,將使成本升高。
南韓投入全球科技爭霸戰,三星電子15日表示,將在南韓國內興建5座半導體廠,預計要在2042年前投資300兆韓元(約新台幣7兆)來打造全球最大的晶片製造園區。南韓政府也將在首都地區外圍興建14個國家先進產業園區,實現區域均衡發展。
美國在川普政府時期,為了奪回過去數十年全球化浪潮所吞滅的本土就業機會而發動的貿易戰,到了拜登政府,更升級為大規模的產業政策,力拼美國製造。藉由對電動汽車和晶片等戰略產業,祭出補貼和減稅等優惠措施,要將美國打造成先進工業的製造基地。
美國拜登政府公布規模530億美元美國晶片法案補助的具體辦法,除了採用直接補助等方式,也開出更多新增補助條件。包含獲得補助的企業,必須分享多餘獲利,強化美國半導體產業,還限縮企業至少10年,都不得在中國等國家,投資高科技產業。
美國晶片法案過關,美中角力進入深水區。由美國主導的台美日韓晶片四方聯盟正式會議已於16日登場,外交部透露,與會四方在會中的討論重點,主要聚焦在如何維持半導體供應鏈的韌性,以及探索各方未來可能合作方向。經濟部表示,此次工作會議聚焦建立「早期預警」機制,提升供應鏈穩定。
疫情這幾年來,台灣半導體產業獲利表現亮眼。在出口部分,去(2022)年台灣更大幅超越南韓。台積電3奈米製程,近期更首度在南科廠區,單日投片量突破1000片,良率已達到可大量生產,大幅超越韓國三星。學者認為,雖然英特爾遞延台積電訂單,但蘋果也包下台積電N3製程的全部產能,明年也會其他全球客戶的訂單,顯示台積電先進製程,依舊領先其他競爭對手,擁有不可取代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