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博覽會臺灣館轉型工程,開2.3億經費佇2020年4月動工,想袂到承包廠商財務出問題,到目前為止已經停工半冬,新竹市議會重大公共工程品質監督小組要求市府趕緊釐清責任,向廠商要求賠償。
隨著國內疫情逐漸平穩,口罩陸續解禁。台中一家原本是口罩國家隊的口罩公司,因產量縮減,為了員工生計,業者積極轉型,不僅成立物流業,還將工廠改為製冰廠。而彰化一家口罩公司也遇到相同問題,準備將醫療口罩產線,改為生產機能性口罩,希望能安穩地度過後疫情時期。
經濟部日前端出「推動產業及中小企業升級轉型計畫」,將爭取新台幣250億元特別預算,透過利息補貼等方式協助。對此,國民黨團今(7)日開記者會指出,中小企業面臨數位轉型、疫情和淨零碳排等3大考驗,呼籲政府積極以政策介入協助。另外台灣美國商會,上午發布「2023商業景氣調查」報告,近8成會員仍對台灣經濟前景,抱持樂觀態度。
丹麥首都哥本哈根,有一家米其林三星餐廳Noma,過去經常名列世界50大最佳餐廳,還有5次是直接拿下前兩名。但現在傳出,餐廳將在2024年底關門,轉變為大型實驗廚房,之後會不定期以快閃店方式,在全球各地,展現他們的新料理,讓消費者體驗。
《氣候變遷因應法》上週三讀通過,2050淨零排放明確入法,國發會也早已提出2050淨零轉型路徑。但環團調查,有8成受訪民眾並不曉得轉型路徑,倒是被問到,是否支持政府為了減碳來課徵碳費,有超過一半支持。
瑞典發現歐洲已知最大稀土礦床,超過100萬噸。高科技產品生產過程中,稀土材料使用廣泛,從手機到電動車,甚至飛彈。目前沒有開採稀土的歐洲,認為該重大資源的運用,將能減少對中國稀土的依賴。
丹麥全國上千家水貂養殖場,因為新冠疫情遭到錯殺,瞬間面臨斷炊危機。在政府輔導轉型下,現在有水貂養殖場轉型成烘焙坊、農場,也有業者透過自身對釀酒的愛好,改建成啤酒廠。
台灣唯一現存的燈塔補給艦「運星艦」,因燈塔作業近年逐步自動化,未來將不再需要物資和油料補給,今年4月停航,航港局今(29)日舉行運星艦除役儀式,宣告它35年服役功成身退,未來將把船艦移撥給高雄科技大學,作為教學使用。
國發會今(28)天和環保署、經濟部等多個部會,一同公布淨零轉型的階段目標及關鍵戰略,到2030年投入預算將近9000億元,也希望2030年能夠相較於2005年基準年,達成碳排放量減24%加減1個百分點的目標。
全球高喊2050淨零排放,立法院近日將重啟協商氣候因應法草案,民間團體與立委上午共同舉行記者會,指出全球糧食生產的碳排,占總排放的三分之一,因此認為草案應該納入積極推廣多蔬食少肉的飲食轉型等條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