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防部2月21日公布《全動法》修正草案,其中16歲以上學生動員造冊、必要時納管新聞及言論自由等內容,引發討論。《全動法》爭議點有哪些?正反看法為何?國防部又如何回應?
澳洲制定《新聞媒體議價法》主張新聞有價,國內也關注相關議題。有立委指出,數位時代下大型的跨國平台,像是Google、Meta,長期在搜尋引擎、社群媒體上,無償使用媒體產製的新聞內容,卻又佔去國內7至8成的數位廣告,幾乎形成壟斷,使國內新聞媒體業出現生存危機,應建立合理分潤機制,相關立法也要從速。
英國廣播公司BBC在1月播出印度總理莫迪的紀錄片,揭發迫害穆斯林人權的黑歷史,印度當局下達禁播令。印度稅務部在14日無預警視察BBC位於新德里和孟買分社,外界質疑是政治追殺。
柬埔寨最後的獨立新聞機構《民主之聲》今(13)日被柬埔寨總理洪森(Hun Sen)下令關閉,理由是這家媒體報導他兒子越權、故意中傷他們父子。而有評論指出,洪森的動作是為他兒子未來掌權鋪路,也跟今(2023)年7月即將舉行大選有關。
數位平台使用新聞內容未付費,引發不公平競爭疑慮。國內多名學者去年9月聯合提出《新聞媒體與數位平台強制議價法草案》。學界今(1)日上午舉行線上記者會,說明4大媒體公學會與Google、Meta代表的協商情況。立法院新會期將由立委代為提新法案,建立媒體平台協商的法律依據。
臉書身為台灣最多人使用的社群媒體,每個月擁有1900萬的活躍用戶數,但卻是一個深受「同溫層」現象侷限的園地。數位時代,人人都有發言權,但是言論自由,真的受到保障嗎?年輕世代如何看待數位世界的言論自由以及各社群平台的演算法,又該如何突破同溫層呢?
俄羅斯僅存的獨立媒體「雨電視」,在烏俄戰爭開打後流亡到拉脫維亞重起爐灶。最近卻因為呼籲幫助俄羅斯前線士兵,遭到拉脫維亞撤照。拉脫維亞政府的理由是,雨電視協助俄羅斯危害拉脫維亞國家安全。消息傳出之後,不僅當地俄語媒體集體抗議,無國界記者組織也批評拉脫維亞政府的舉動,等於是送了大禮給俄羅斯總統蒲亭。
網路新聞時代假訊息防不勝防,在人權不彰的國家,打擊假訊息反倒成為打壓言論自由的藉口。土耳其在10月通過假資訊法,違者面臨3年徒刑。提出這項法案的是執政的正義發展黨,外界質疑是為了明年總統與國會大選預先埋下緊箍咒,土國警方還因此一口氣逮捕11名親庫德族的媒體記者,這也引發歐洲記者組織和聯合國人權高度關切。
烏克蘭戰場在俄國總統蒲亭威脅動用核武之後緊張情勢升高。英國泰晤士報3日報導,北約已經警告各個會員國,蒲亭可能會在烏克蘭邊界試爆核彈;報導當中還提到俄國國防部的核武主管單位列車已經出動。不過,克里姆林宮發言人反批這些內容是西方媒體和政客在操弄核武口水戰,俄羅斯完全不想參與。美國白宮方面也輕描淡寫表,目前沒有跡象顯示俄國會立即動用核武。
南韓總統尹錫悅在訪美期間被媒體拍到,疑似對美國總統拜登和國會有失禮的發言影片;他所屬的政黨國民力量昨(29)日控告率先播出影片的南韓媒體MBC電視台,並批評扭曲事實,破壞同盟關係。MBC則發聲明回應,所有媒體都有報導,卻只針對某家媒體提告是史無前例的事,並強調相關新聞,是根據常識做出的合理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