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直播

波羅的海電纜管線屢遭破壞 荷蘭海牙實驗中心監控海底安全

發布時間: 更新時間:
俄烏戰爭開打後,波羅的海接連傳出海底電纜和天然氣管線被破壞的事件,外界懷疑是俄羅斯郵輪和中國貨輪所為,也讓北約國家,對海底關鍵設施的安全拉高警戒。在荷蘭的海底安全實驗中心,2023年年底開始運作,負責監控北海和波海的海底基礎設施安全。

公視國際記者張語羚來自現場的報導,「這些鋪設在海床上的管線是海底電纜,目前全球有高達9成的數據傳輸,都是在海底透過這些管線進行。另外,德國重要能源物資天然氣,在俄烏戰爭之前也是透過海底天然氣管線運送。」

當歐洲因為緊鄰的烏克蘭戰事,而成為全球地緣政治衝突的最前線後,波羅的海陸續傳出海底管線被破壞,讓旁邊的北海周邊北約國家提高警戒。

張語羚報導,「由荷蘭、德國、丹麥、瑞典、 挪威及芬蘭6個國家,共同成立的海底安全實驗中心,就坐落在荷蘭的海牙,其目的就是為了結合政府及民間的力量,共同保衛海底基礎設施。」

海底安全實驗中心要透過創新科技的力量,以及不斷的實驗、模擬,鎖定比荷蘭大13倍的北海,目標以最少的人力,透過聲納探測的方式,持續監控海底基礎設施的安全。

海底安全實驗中心總監 Carine van Bentum指出,「海底安全實驗中心,會座落在海牙的斯海弗寧恩,是因為這裡的環境條件非常嚴苛,北海非常淺,水深只有大約30公尺,水質混濁帶有泥沙,加上有潮汐和強勁水流,對聲納作業來說,是最具挑戰性的環境。」

海面下的探測不同於陸地,目前主要依賴聲納技術,利用聲波的傳遞,偵測海底管線是否有異常;聲納儀器要潛入海底則須依靠無人載具。

海底安全實驗中心計畫主任 Paul Flos說明,「如果有事件發生,你看到一艘俄羅斯船,你知道他們在進行一些行動,而你想過去查看必須潛到水下,因為大型潛艦沒辦法在北海航行,所以你就需要比較小的無人載具。」

Teledyne Marine 影像與儀器業務經理 Arjan Rietveld表示,「如果我們偵測到目標,可以部署AUV,也就是自主式水下載具,它採用模組化設計,方便全球運送,也能輕鬆追蹤目標。」

俄烏戰爭緊鄰北約國家,地緣政治風險潛藏危機從陸地延伸到海底,歐洲各國共同佈局海底防衛戰略,強化社會面對安全威脅的韌性。

您的參與,
讓公共服務更完整!
閱讀、按讚,就能客製您的專屬推薦新聞
本網站使用 Cookie 技術提升體驗,詳見服務條款。繼續瀏覽即代表同意上述規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