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暖化
-
比利時騎馬捕蝦列文化遺產 氣候變遷改變捕蝦習慣
|全球比利時一個小漁村是目前全世界唯一使用馬匹拖網在海邊捕蝦的地方,而且現在只剩下15位漁民還會這種傳統技術,因此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文化遺產。但是這些漁民發現,隨著全球暖化,近幾年捕到的蝦越來越少,傳統文化也面臨氣候變遷的威脅。
-
南極難逃暖化衝擊 海冰消蝕面積約72個台灣
|全球今年7月的地球像大烤爐,就連最偏遠的南極也難逃人為造成的氣候暖化衝擊。最新研究指出,南極的海洋熱浪與海冰的消融,將不可避免成為常態,也將嚴重衝擊生態與人類生活,而歐洲氣象組織也在8日證實,今年的7月是全球史上最熱的月份。
-
阿拉斯加冰川大壩潰堤 引發洪災沖垮沿岸房舍
|全球受到全球暖化加劇影響,美國阿拉斯加一處冰川大壩日前發生潰堤,引發洪災,不少房屋被沖垮。當地以觀賞冰川為主的旅遊業,受到很大的衝擊。水文專家指出,過去沒有看過這麼多水從大壩中冒出來,隨著越來越多冰川消失,將讓海平面上升,威脅沿岸城市居民的安全。
-
聖嬰再臨,高溫破紀錄,如何因應史上最熱年?【獨立特派員】
|環境全世界氣候專家預測,今(2023)年底到明年初將迎來聖嬰年,加上暖化的影響,各地都可能出現極端天氣。對台灣而言,聖嬰年除了颱風強度偏強,也可能讓冬季偏暖、春雨變多。另一方面,台灣升溫狀況更超越全球,都市中心體感50°C已成日常,熱島效應還有往郊區擴散的趨勢。
-
7月成做歷來上熱月份 UN:地球進入「沸騰時代」
|聖嬰現象予北半球的極端溫度愈來愈嚴重,今年七月會變做有史以來上熱的一個月。聯合國秘書長就表示,全球暖化時代已經結束,地球已經進入燒轟轟的時代。美國最近幾若个所在攏37度以上,政府就宣佈投入幾若十億美金,改善溫度衝懸,包括投入美金10億來種樹仔。(這條新聞標題、前言是臺語文。)
-
7/3全球平均攝氏17.01度 有記綠以來上高溫
|受著聖嬰現象影響,全球真濟所在攏出現極端高溫。根據美國國家環境預測中心的數據顯示,7/3全球平均溫度有17.01度,創下有氣象紀錄以來最高溫的紀錄。有專家認為,紲落來5年攏有可能會出現高溫紀錄,可能會影響著人類和生物的生存。(這條新聞標題、前言是臺語文。)
-
北極圈可能成移居開發好地點 學者憂欠缺國土規劃
|全球台東的美麗灣開發案爭議20年,但現在美麗灣事件卻可能在北極圈重演。全球暖化後,人們發現北極圈可能是未來移居開發的好地點,但欠缺國土規劃的資訊,可能讓開發案成為災難。「北極圈的美麗與哀愁」系列報導,帶你來看開發北極圈所面臨的最新挑戰。
-
全球暖化加劇 泰國今體感溫度恐達54度
|全球4月22日是世界地球日,全球暖化加劇氣候變遷,尤其在南亞和東南亞地區,最近不僅遭逢乾旱,泰國日前測得44.6度高溫,印度上週甚至有13人熱死。菲律賓有單位正在研究能抵抗極端氣候的稻米,確保糧食無虞。不過科學家也警告,暖化造成兩極融冰持續加速,對海平面上升有巨大影響。
-
普吉島體感可能升到54度 印度頂禮拜13人熱死
|4/22是世界地球日,全球暖化予氣候變化閣較激烈,特別佇南亞和東南亞地區,最近毋但洘旱,泰國進前閣出現44.6度高溫,氣象單位警告,體感溫度恐驚會達到54度。印度頂禮拜閣有13人熱死。菲律賓有單位當咧研究,會當對抗極端氣候的稻仔,確保糧食無問題。(這條新聞標題、前言是臺語文。)
-
地球升溫已達攝氏1.1度 高脆弱地區死亡率高出15倍
|環境台灣科技媒體中心上午邀請國內學者線上解析IPCC發布的最新報告,有學者指出現在不叫全球暖化,應叫「全球炙熱化」,面對最大壓力的是Z世代,而高脆弱地區的人因水災乾旱等極端氣候的死亡機率,高出韌性地區15倍之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