臉書身為台灣最多人使用的社群媒體,每個月擁有1900萬的活躍用戶數,但卻是一個深受「同溫層」現象侷限的園地。數位時代,人人都有發言權,但是言論自由,真的受到保障嗎?年輕世代如何看待數位世界的言論自由以及各社群平台的演算法,又該如何突破同溫層呢?
世界有名的瓷仔彩繪藝術家-徐瑞芬,對12/17到明年的1/8,佇嘉義民雄表演藝術中心,舉辦回臺十年的瓷仔彩繪創作展,三大展區內底,除了西洋瓷仔以外,閣有運用佇茶具的創意設計,咱做伙來看。
已經辦28冬的臺灣工藝競賽,是國內上有歷史的綜合型工藝比賽,今年毋但特別增加獎項,而且也欲轉型做臺灣工藝獎,希望會當培育閣較濟工藝人才佮支持者。這陣嘛特別揀出28件往過比賽的作品,佇臺北信義新天地展出兩禮拜。
最近常可以在政見發表會上看到手語翻譯員的身影。而除了這些重要的場合,有藝文團體「莫比斯圓環創作公社」推出了聽障藝術共融計畫,給劇場的手語翻譯一個新名詞「劇場視形傳譯」,也就讓手語翻譯也融入表演,肢體呈現會一般翻譯要更豐富。培訓課程,招募了五名手譯員和五名聽障者,他們的練習情況如何,帶您一起去看看。
當藝術畫作轉化為有價數位貨幣的形式後,藝術的價值該如何衡量?英國鬼才畫家赫斯特,去(2021)年策畫一項NFT藝術實驗計畫,他藉由銷毀4千多幅NFT的實體畫作,成了整場展覽的重頭戲。57歲的赫斯特,1995年獲得英國當代藝術大獎特納獎,但他的創作生涯充滿爭議,經常透過創作呈現生死的反差概念,作品被藝評家形容驚世駭俗。
隨著AI科技不斷演進,機器人的能力恐怕已超出一般人的想像。全球第一個超現實主義派的AI人工智慧藝術家艾達,日前親自出席英國國會聽證會,回答AI與藝術創作間的關係。儘管艾達有獨特思考邏輯,也舉辦過畫展,但被部分人士批評作品沒感情,充其量至是複製重組,要完全取代人類的創造力恐怕還不可能。
網紅已經成了職涯新選項,是許多年輕人想投入的熱門產業。日前墨西哥舉行網紅大會師,分享他們的成功經驗。有網紅表示,製作短片原本只是玩票性質,但最後玩出了成就感,還變成了一份真真實實的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