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電視台引入AI主播 NCC:正研議AI基本法【涉己新聞】
當愈來愈多國家和電視台推出自己的AI主播,機器人播新聞在吸睛的同時也開始引發質疑。
幾個主要問題包括:用在哪裡?怎麼用?可能引發什麼負面效應?
公視6月初啟用P帥時,把他定位為「主播的助理」,是輔助角色。但若把強調真實性的新聞交給虛擬主播,可能又是另外一回事。
民視一宣布要讓AI主播亮相,立刻引來NCC關切。
國家通訊傳播委員會委員王正嘉指出,「AI主播要揭露說,這個內容是人的供稿,AI所負責的就是影像跟聲音。」
NCC委員表示他們並不反對,但基本原則是要明確揭露;而且播報內容必須由真人寫稿、審核,不能讓AI自行生成,台灣目前使用AI主播的電視台也都有做到這一點。
NCC指出,行政院正在研議AI基本法,未來會做成具體指引。
學者則認為媒體使用AI人工智慧時,人類必須擁有100%的掌控權。
政大傳播學院特聘教授林日璇認為,「AI是來輔助我們人類工作的,所以千萬不要只是放手讓它成長。就是很像你在養小孩一樣,父母要帶著你的小孩,不是放手讓他自己長。」
目前社會各界多數無法接受由AI自行生成的新聞內容,政大新聞系副教授林怡潔表示,如果真的走到這一步,很可能受到大數據、演算法的影響,甚至政治、商業惡意操弄,產生有偏見的內容。
此外AI主播除了無法傳遞新聞溫度、掌握倫理界線,也難以提供更複雜的背景分析。
政大新聞系副教授林怡潔說明,「如果是碰到一些比較複雜的事件,它沒有辦法去分析背後的深度邏輯。」
韓國MBN電視台早在2020年11月就推出以台內主播為原型的「AI金柱夏」,根據駐韓獨立記者楊虔豪的觀察,大部份南韓觀眾知道AI主播和真人的差別,目前並沒有出現太大問題。
但是一旦有駭客入侵,AI主播可能變成以假亂真的工具。
駐韓獨立記者楊虔豪報導,「真的要說爭議的話,就是AI主播很容易讓人聯想到深偽技術 deepfake,若有駭客入侵或有心人拿來亂用的話,就可能會影響到新聞的公信力。」
楊虔豪指出,MBN記者曾經針對AI金柱夏進行觀眾調查和研究,發現在播報時間達到90秒的時候,觀眾會覺得真人主播的表達比較好。
不少台灣觀眾也認為AI主播多看一會還是會發現不太自然。
民眾陳小姐說:「嘴型的部分可以稍微調整一下,AI主播看起來還是感覺得出來不是真的。」
AI主播在台灣剛起步,技術上仍然有許多改善空間,但是科技發展進步飛快,未來終究會達到「真假難辨」的程度。
而有學者認為,新科技可能搶走主播的飯碗,也可以帶來新的契機。無法取代的個人特色和專業經驗、以及深度報導能力,都是真人主播具備的優勢。
一窩蜂搶搭AI熱潮的同時,電視台也應重新思考自己想要呈現什麼樣的新聞價值,讓AI成為有效率的好幫手,而不是脫韁野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