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掀起AI熱潮,引發廣泛討論是否會取代人力或某些產業。華裔的AI科學家李飛飛也來台分享她的相關看法,認為各界對於AI賦予太多「人性化」想像,她認為AI不會取代人類的能力,而是增強人類的能力。
在桃園出沒逃脫的狒狒,經台北市立動物園和屏科大學者初步判斷,應為東非狒狒。動物園分析,東非狒狒為雜食動物,平常不會主動攻擊人,但也不排除近距離接觸時會有危險性。建議民眾若目睹,除了保持10公尺以上距離,也不要和他四目相對,以免被動物誤認有攻擊意圖。萬一真的在非常近的距離遇到,可以把身上的東西拋出,暫時轉移狒狒注意力。
聯合國在20日公布最新的氣候評估報告,再度警示地球升溫攝氏1.5度的臨界點已經逼近,聯合國秘書長呼籲工業國加速能源改革,在2050年前達到停用化石燃料的目標,避免地球暖化帶來的最壞狀況。
防檢局17日公布金門禽場首度驗出H9N2禽流感,由於過去曾有禽傳人案例,防檢局呼籲禽場相關工作人員若有類流感症狀,應儘速就醫並告知醫護人員旅遊史、職業史、接觸史及群聚史,而一般民眾亦應減少接觸禽鳥。
巴西東部的特林達迪島是全球最重要的綠蠵龜保育區之一,最近卻在島上發現夾雜塑膠物質的岩石,為當地生態系統埋下隱憂。海龜誤食塑膠死亡的事件已經非新聞,「塑膠岩石」的出現,代表人類活動有可能嚴重影響地質循環。
俄烏戰爭僵持引發全球緊張,目前持有核武的國家,以美俄最多,各擁有5000多枚核彈頭,而根據美國原子能科學家公報組織,包括這場戰事在內的許多原因,導致人類更加接近世界末日,上個月又調整所謂的末日時鐘前進10秒,距離午夜只剩90秒,也是時鐘設立76年來最接近末日的紀錄。
民眾到高雄壽山時,發現台灣獼猴手裡拿著口香糖在吃,不知從何處取得整罐口香糖,估計現場至少8隻猴子都吃到,獼猴保育團體表示,吃到口香糖雖然不會立即影響,但長期下來還是有損健康,也很常見獼猴誤以為有食物而啃食塑膠袋或寶特瓶,提醒民眾除了收好自己的食物外,也別任意亂丟垃圾。
AI聊天機器人ChatGPT在全球掀起風潮,推出短短2個月,活躍用戶已達到1億人,成為史上成長最快的消費者應用程式。不過ChatGPT的強大功能,可能會讓人產生依賴,或是誤導的狀況,讓教育、新聞跟法律工作者,備受威脅。
美國佛州每到冬天,就會有許多海牛前來避冬,成為當地的特殊景觀。但是受到氣候變遷和人為破壞,海牛賴以為生的海草數量大減,讓海牛找不到東西吃。去(2022)年有多達1000頭海牛死亡,其中大部分是餓死的。
AI機器人大量進駐需要人力勞動的服務業,業者估算,AI機器人在餐廳支援送餐,平均每月可以節省2個人力;在飯店24小時待命引導客人、遞送毛巾,則可以抵掉3個人力。AI人工智慧的機器人逐漸在日常生活中扮演越來越多的角色,我們的生活又將產生什麼樣的改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