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
-
AI機器人教本土語 囡仔嘛願意開喙講臺語
|臺南大學的教授參業者合作研發一台結合AI的機器人,這馬佇國小開始使用,這台機器人會參你開講,會曉講台語,甚至英語華語也會曉。教授講未來臺語課加一種教學方式,提升囡仔學母語的意願。(此則新聞標題、導言、內文皆為臺語文。)
-
AI串連產業 矽谷科技峰會現跨域合作
|全球由生成式AI帶動的科技浪潮,在矽谷更是遍地開花。從基因定序,到企業界的行政表單,AI可以說是無所不在,甚至還突破矽谷科技業各擁山頭的門戶之見。以矽谷台灣科技協會為例,會員各自有專業和專利,過去大多是單打獨鬥的,但現在能由AI串連不同產業,讓當地的科技高峰會也出現跨領域、跨世代合作趨勢。
-
2024大選/侯友宜赴舊金山高科技論壇 稱台科技轉型減少對中依賴
|政治國民黨總統參選人侯友宜訪美最後一天,飛往舊金山參加矽谷高科技論壇,致詞時提到,他在華府明確告訴政界、智庫,台灣高科技轉型跟美國策略一致,也逐漸減少對中國生產的依賴。
-
數位性別暴力樣態漸趨多元嚴重 全球400代表研討盼尋解方
|社會近年來,從南韓N號房、台灣Deepfake,到許多#Me Too事件都牽涉到數位性暴力。因應科技發展,相關案件樣態也變得更多元和嚴重。勵馨基金會和亞洲婦女安置網絡舉辦科技防暴研討會,邀集近400位來自全球各地的專家業者,從科技和立法和社會服務等面向探討,希望能找出解決和預防數位性別暴力的方式。
-
結合科技佮聲樂「灣聲樂團」8月底欲辦音樂會
|推動臺灣在地音樂的流行古典樂團「灣聲樂團」,8月欲佇臺北流行音樂中心舉辦「臺瘋音樂會」。這改的演出會結合聲樂、虛擬影像,用多元化的音樂表演方式呈現,閣會用科技重現已經過身的歌手--鄧麗君,希望予觀眾無仝的感受佮體驗。(此則新聞標題、導言、內文皆為臺語文。)
-
政院推災防科技研發 提升防災意識、降事故傷害
|生活台灣的地理環境多樣化,加上氣候變遷等因素,導致地震、颱風、水旱災情不斷。因此行政院推動跨部會的災防科技研發,由國科會、內政部等單位合作,針對氣象、地震、醫療整備、肢障者防災計畫等領域,設計相關的應用研發,希望能提升全民防災意識、降低天災和意外事故所帶來的傷害。
-
柏林綠色科技節展示永續新發明 海藻衣、可吞錠狀牙膏登場
|全球第5屆德國柏林綠色科技節,展示了許多永續新發明。葡萄牙新創品牌使用海藻做成衣物,讓身體感受到呼吸的透氣感。德國也開發出可保水的科技涼感衣。
-
以色列傳統集體農場轉為私有化 變身新創科技搖籃
|全球以色列在20世紀初興起的集體農場,象徵猶太人克服沙漠環境困境,建立理想國度的典範。不過隨著時代變遷,多數的集體農場歷經經營不善,轉型成私有化的新創科技搖籃,進而變成以色列經濟躍進與科技研發的推手,也吸引回鄉猶太人置產。
-
英國「隱形藥膏」喚醒蛋白質 能鎖定各類傷口加速癒合
|文教科技目前已有不少用於輔助傷口癒合的醫材,但科學家希望未來的傷口癒合能更快更好。英國倫敦帝國學院現就透過一種生物工程的DNA技術,原理就像一種隱形的藥膏,鎖定各種不同傷口類型所需要的復原成分,加速傷口的癒合,對糖尿病患者的傷口潰爛而言更是一大福音。
-
芬蘭奧盧搶先布局6G 吸引台廠進駐科技城
|全球芬蘭的奧盧是離北極圈最近的城市,過去是Nokia的重要研發中心,而相關的科研人才量能,也讓這座城市成為芬蘭的科技火車頭。當全球在推廣5G的時候,這裡已經開始布局6G,這樣的創新研發生態鏈,也吸了許多國際大廠,包含台灣廠商在內,要來奧盧爭取一席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