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於烏克蘭境內的車諾比核電廠,在1986年發生史上最嚴重的核災事故,當時居民倉皇撤離,大批寵物狗被迫成了流浪犬,自生自滅。37個年頭過去,當地的狗群已經繁衍了十幾代;但生物專家發現,在核災區生存的狗,牠們的基因出現了變化。
春耕時節,宜蘭縣三星鄉卻傳出農民為了驅鳥,用竹竿把鳥屍吊掛起來,遭鳥友們批評手段殘酷,有鳥類專家說,恐造成生物安全問題。縣府農業處介入調查中,該行為恐涉法,可罰近百萬罰金。
歷經20年協商,聯合國4日達成一項保護全球海洋和生物多樣性的歷史性協議。這份聯合國「公海條約」,將在2030年前,將全球30%的海洋納入保護範圍以復育海洋生物,並且確立富國和開發中國家可均分海洋生物資源的開發成本和利益。
澳洲在2019年經歷長達4個月的森林野火災害,燒掉的森林面積逼近5個台灣大,10億多隻動物命喪火場,倖存的動物更無處可去。澳洲一名生物學家突發奇想,為流離失所的動物找的新家,竟然是在樹上。
宜蘭大學環境工程學系教授張章堂與其研究團隊,利用農業廢棄物進行高溫焙燒後製成生物炭,他們發現生物炭可進行農地地下水重金屬砷的脫附與回收,近期更製作生物炭過濾裝置,到雲林、嘉義等砷含量濃度較高的縣市測試,發現效果良好,除讓農業廢棄物回收再利用,還能有效過濾農業用水,讓民眾食得安心。
全球暖化未曾稍歇,當地球面臨生物滅絕的威脅,該如何面對生物存續?博物學家李家維對地球生命與自然萬物充滿熱愛,除了建立保種中心,具體實踐守護生命多樣性的信念。他選定小蘭嶼為演練重建自然的試驗場,積極推動小蘭嶼復育,希望蘭嶼重現蘭花之島的風貌。
年關將近,為穩定民生物價,經濟部攜手10大通路以及國營事業台糖和台鹽公司,推出平價專區和商品,像是量販店業者,主打消費滿千就送折價券,超商則推出民生用品買一送一。另外,經濟部則在能源部分,與民眾共體時艱,包含汽油、瓦斯,年節期間只跌不漲。
全球的海空航運業,好不容易走出新冠病毒疫情的困境,準備大展鴻圖之際,南半球的紐西蘭跟澳洲,又傳來大型郵輪因為不明生物孳生,被擋在外海的消息。所幸這次不是會傳染的疾病,只是紐澳當地為了阻止外來種生物入侵,不讓船隻進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