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NASA原本要在美東時間2月27日,將新一批的太空人送往國際太空站,結果在發射前的最後一刻發現問題,因此延期。整體發射任務在2日凌晨,也就是台灣時間下午1點多的時候順利結束。這趟任務的4位太空人,分別來自美國、俄羅斯和阿拉伯聯合大公國,他們將接替去年10月上太空的同仁,在國際太空站待6個月時間。
日本隔了14年才又招考太空人,吸引創紀錄的4127人報名,而在經過筆試、面試和體能測驗層層關卡之後,只有2人脫穎而出。46歲的諏訪理有美國名校博士學位,目前是世界銀行高級防災專門官;28歲的米田則是一位醫師。兩人還分別寫下日本最年長和最年輕的紀錄,米田也是從1999年以來再度有女性入選。而這兩位準太空人未來將到美國受訓,預訂參加阿提米絲計畫,有機會成為頭兩個登陸月球的日本太空人。
在新冠病毒疫情下幾度延宕,美國與印度合作的最新型地球觀測衛星「NISAR」,終於完成重要的系統整合,即將由美國太空總署NASA的噴射推進實驗室,送往印度,交給印度太空研究機構,預計2024年1月發射升空。
舊年發現的一粒綠色的彗星ZTF,2/1是上接近地球的時陣。頂一回接近地球是咧五萬年前,若準天氣好,就會當用吊鏡看著。夏威夷天文台翕著藍色捲螺仔,另外,火星的外表,也浮出一个親像泰迪熊的地面結構。(這條新聞標題、前言是臺語文。)
去(2022)年發現的1顆綠色彗星ZTF,2月1日將飛到最接近地球的位置,它上次飛近地球是在5萬年前,可說是一期一會的難得經歷。如果天氣夠好,可透過雙筒望遠鏡觀察。另外夏威夷天文台拍到夜空的神祕藍色漩渦,而火星則出現貌似泰迪熊的地表結構。
西方各國持續軍援烏克蘭,在主力戰車之後,是否提供烏克蘭戰機成為討論焦點;不過美國總統拜登(Joe Biden)30日表示,不會提供烏克蘭F-16戰機。法國和荷蘭則表示,沒有收到烏克蘭關於戰機的請求。此外,挪威的NASAMS「國家先進防空系統」,則大幅強化烏克蘭空防。
中國探月工程中的「玉兔二號」月球車,21日從月球傳回最新畫面。因應中國的探月技術發展,美國NASA署長尼爾森多次警告,美國和中國的太空和登月競賽逐漸白熱化。如果中國搶先登陸月球,有可能會試圖控制資源豐富地區。
留在火星長達15年的機會號,2019年因為電力耗盡,任務終結;探測火星地殼運動的洞察號,也在2022年末和地球斷了訊。NASA寫了文情並茂的感謝文,好萊塢則以紀錄片,為無法返家的太空機器人送行。
俄羅斯入侵烏克蘭,黑海糧倉出口受阻,國際社會也深陷能源與物價飆漲之苦。氣候變遷造成乾旱與水患也輪番來襲,全球災損程度前所未見。這一年有哪些重要人物辭世?在苦難之餘,還有來自外太空的好消息?來看我們的回顧報導。
最近幾年有不少國家,水資源嚴重缺乏,美國太空總署NASA預計16日要從南加州發射衛星「SWOT」到太空,進行地球水資源的調查計畫。這也是全球第一次將從太空對全球的海洋、湖泊和河流,全面調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