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拒我國鳳梨、釋迦輸入 WTO證實納入11月議程

今年三月,中國以檢驗出有害生物介殼蟲為由,宣布暫停止輸入台灣鳳梨,引發軒然大波;中秋節節前夕,中國又以同樣的理由,拒絕買進台灣的釋迦和蓮霧。對於中國未提出任何科學根據證明,且毫無預警暫停輸入台灣水果的做法,農委會向WTO爭端解決機制提出訴訟。今(27)日世界貿易組織證實,已排入11月3日到5日的議程,中國必須做出回應。

台東縣卑南鄉的山裡,釋迦農友謝謹鴻和林沛縈夫妻倆,品嘗著他們親手種出來的大目釋迦。他們表示,「冰冰的,好好吃喔,不會太軟。」

台東種植的釋迦有兩種品種,分別為大目釋迦跟鳳梨釋迦,產量各別佔百分之五十。而中國長年輸入台灣的鳳梨、釋迦,進口量高達台東總產量的百分之九十五。這次遭中國禁止輸入,使得釋迦產業大受打擊。

台東縣副縣長王志輝表示,鳳梨及釋迦的上下游產業,包括採收包裝、冷鏈及運輸等等,所有上下游產業加起來,估計將近五十億元。

鳳梨、釋迦外銷的大問題,可能無法在短期之內解決,但眼看12月就要採收了,為了降低損失,縣府和農民期待有機會再度叩關中國市場,於是持續努力改善蟲害。

釋迦農謝謹鴻指出,「我們所接收到的資訊就是要加強介殼蟲,這個蟲害的管理。因為目前來說主要還是以外銷到(中國)大陸那邊為主。」

檢視台灣的農產品外銷,多年來以中國為最大宗,原因不外乎距離近、消費習慣類似;更重要的是,中國基於讓利台灣的政治目的,近年來在檢疫通關方面對台灣農產品大開綠燈。但是當政治風向轉變,台灣農產品過度依賴中國市場,就等同把雞蛋放在同一個籃子,風險偏高。開發更多的國際市場,或許是未來農產品外銷更安全的路,但有些關鍵問題,必須克服。

台大農經所系主任雷立芬認為,整個運輸冷鏈系統的建置問題,其實還包括最終國家的零售端,是否都一樣在冷鏈系統裡面。因此,鮮果相對困難,門檻比較高。她進一步指出,「如果說我們轉念一下,不要賣鮮果的話,我賣加工品、賣果乾是不是就會有機會。」

台灣是孕育著多種美味水果的寶島,若相關單位能擬訂更有效的外銷策略,農民能更團結,同時提昇農產加工品的競爭力,或許這次兩岸水果貿易的危機,就是台灣農業再升級的轉機。
 

專題|土耳其百年震殤 「鬆餅式坍塌」為何釀禍?

相關議題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