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這次軍演,包括高雄港、基隆港等7處港口,將涉及演訓區域,航港局發出公告警示,呼籲船隻繞道進出港口;而漁業署也透過漁業電台及海巡等單位,提醒出海作業的漁船務必避開軍演範圍。
不少外籍漁工就算船隻靠岸,仍在船上生活,過去常出現在路邊洗澡,或是冬天用冷水沖澡的處境。漁業署近年來著手強化漁港內的硬體設備,漁業署表示,目前已在25漁港設置29處盥洗室、14處休憩設施,對漁工覆蓋率達59%,可望在明年達到9成以上。
魚類資源豐富的烏石港經過漁業署的評估後,預計7月中旬,開放烏石港北堤垂釣。過去烏石港港區依照《漁港法》,不開放垂釣,需搭船前往的一字堤,因有釣客落海,禁止垂釣。經民眾陳情後,漁業署決定開放北堤,但為避免影響漁船作業,釣客在北堤垂釣時必須往北邊,縣府也已完成北堤的護欄,並更新燈具與舖面,盼提供釣客安全的釣魚環境。
南方澳黑鮪魚季進入尾聲,受到疫情衝擊,不少餐廳歇業,不收黑鮪魚,導致魚價下跌,政府出手補助。此外,中國接連禁止台灣石斑魚、白帶魚輸入,影響漁民收入。政府呼籲中國大陸遵守國際貿易規範,同時加強內銷,以及提供外銷獎勵拓展國際市場。
中國講臺灣的石斑驗出禁藥,禁止進口,就有人咧風聲講,是因為有無合法的業者佮別人的魚貨濫做伙申報,才會害著合法的業者。毋過漁業署有去追查,發現運過去的11間養殖場,石斑攏是正常的,會共結果通知中國。
中國宣稱,從台灣進口的石斑魚檢出禁藥,因此禁止輸入,這在養殖業界盛傳,依然是借單出問題,波及到合法業者引發不滿。因此有業者認為,應該從源頭把關,建立制度、杜絕借單的情況。但漁業署追查,被點名的2個船班,當航次所載運的11個養殖場進行查驗,下午確定魚體合格,會把結果通知中國的窗口。
南方澳黑鮪魚季即將進入尾聲,但受到疫情衝擊,不少餐廳沒營業而不收魚,導致魚價不高,加上空運國際運費高漲,主要外銷日本的黃鰭鮪也遭承銷商壓價,影響漁民收入。至於漁會針對低於保證價格的鮪魚加工製作罐頭時,更因原物料成本提高,影響漁會財政,漁會盼政府在疫情衝擊下,能比照去年針對魚價、運費以及鮪魚加工給予補助,幫助漁民度過難關。縣府農業處說,漁民的心聲已反應給漁業署,並錄案辦理中。
南方澳第一魚市場改建工程斥資1億6000萬元,去年3月完工至今,卻因蘇澳區漁會認為漁業署連公共設施都要收租金,覺得租金過高而不願經營遲未啟用,遭地方質疑,嚴重影響南寧魚市場的遷移進度。縣府說,漁業署跟漁會已達成共識,確定委託漁會經營管理,目前已積極輔導漁會提出投資計畫書,順利的話,預計6月底計畫書就能送審,漁業署審核通過,第一魚市場就能啟用。
台灣遠洋漁船傳出漁工超時工作、被苛扣薪資等負面事件,傷害台灣國際形象,為此漁業署提出「漁業與人權行動計畫」等七大策略,針對超時工作問題,將修法明定漁船裝設CCTV,讓工時透明化,也要強化仲介管理。
烈日下只能在甲板用棉被、紙箱遮蔭,惡劣環境讓漁工身體不適。這艘台灣人持有、設籍萬那杜的權宜船大旺號,船長及大副被指控經常打罵外籍漁工;不但受傷了要繼續工作,還有漁工被大副重擊頭部,之後不幸死亡,苛待方式令人髮指。高雄地檢署襄閱主任檢察官徐弘儒表示,「恣意怒罵、揚言扣薪、暴力毆打、超時工作、休息不足、衣不暖食不飽等苛刻勞動條件,來對待海上漁工。」綠色和平收到投訴後隨即通報相關單位,檢方經過登船等長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