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直播

探索一級保育類熊鷹 研究團隊尋獲巢位解密

發布時間: 更新時間:
熊鷹是台灣體型最大、最神秘的一級保育類猛禽。在研究者與生態攝影師的眼中,熊鷹是最艱鉅的目標,連看見都很困難。研究人員幸運找到熊鷹巢位,一起來了解研究人員如何進行幼鳥繫放,掌握行蹤。

熊鷹棲息於海拔300到2800公尺的中央山脈深處,主要捕食山羌、飛鼠、藍腹鷴等棲息在原始森林的物種。熊鷹的巢是生命的起點,也是研究人員理解繁殖行為與食性的窗口。

台灣猛禽研究會理事邱嘉德指出,「巢在那裡,那邊有一叢崖薑蕨,上面堆了樹枝。」

屏科大研究總中心野鳥研究站孫元勳特聘研究員的團隊,歷經多次探訪,在一處陡峭的山壁找到熊鷹巢位。

攀樹師張哲維說道,「我有看到牠了。」

屏科大研究總中心野鳥研究站研究助理林可欣表示,「就是為了避免牠抓傷,因為牠的腳還是很利,所以我們一定會先固定牠的腳,就是讓牠握個東西,不然其實牠的爪子也會傷到牠的腳掌。」

完成測量,為熊鷹寶寶裝上衛星發報器。林可欣另外說道,「就是可以知道幼鳥離巢之後,牠的活動範圍,牠走的路徑是怎麼樣的狀況,然後離巢的存活率是怎麼樣。」

熊鷹的育雛期大約80天,這隻被取名為「烏奈」的幼鳥,順利離巢展開探索。

台灣猛禽研究會理事邱嘉德說明,「這個是7月23日以後的點位,牠就是在整個山谷裡面都有可能到處活動。」

因為棲地喪失、非法獵捕,學者推估目前熊鷹族群數量大約只剩下500對。也因為數量稀少、棲息地難以抵達而研究困難,近幾年才開始進行繫放,累積基礎資料,關於熊鷹還有許多謎團等待解答。

您的參與,
讓公共服務更完整!
閱讀、按讚,就能客製您的專屬推薦新聞
本網站使用 Cookie 技術提升體驗,詳見服務條款。繼續瀏覽即代表同意上述規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