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蛋白質
-
提取4千年前長毛象DNA 人造肉公司製作巨大肉丸
|全球荷蘭阿姆斯特丹的科學博物館,28日對外展出澳洲人造肉公司,將具有4000年歷史的長毛象肌肉蛋白質DNA,放入綿羊的幹細胞,複製出來的巨大肉丸。至於吃起來的味道如何,現場沒有人知道;不過烹煮的科學家說,聞起來和鱷魚肉差不多。
-
2023台灣傑出女科學家獎 陳玉如獲傑出獎
|文教科技「台灣傑出女科學家獎」邁入第16年,今年的傑出獎得主由中研院化學所的特聘研究員陳玉如榮獲。她在2017年推動「台灣癌症登月計畫」,提出全球第一次完整剖析東亞肺癌成因的研究,重大突破,讓世界看見台灣豐沛的研究能量。
-
成大團隊研發蛇毒蛋白變新藥 治療糖尿病黃斑水腫
|生活在小說中,有時會出現以毒攻毒的橋段,但現在有學者是把毒素變成新藥。成大教授莊偉哲團隊和生技公司合作,利用蛇毒蛋白開發出能治療糖尿病黃斑水腫的新藥,成為台灣第一個學術和產業界合作的蛋白質藥物,進入到二期臨床試驗的案例;目前也已經通過美國FDA的新藥臨床試驗申請,進入到第二期臨床試驗。成大生化所講座教授莊偉哲指出,「蛇毒蛋白,它有很高的毒性,那我們這個技術,基本上就是把它的副作用拿掉,維持它抑制血管新
-
美日研發阿茲海默症新藥 減緩退化27%可望明年1月問世
|生活日本和美國藥廠推出的失智新藥物試驗傳出捷報。新藥針對阿茲海默症初期的病患,可有效去除造成認知功能退化的β類澱粉蛋白質沉積物,進而延緩認知退化發生。新藥可望在明(2023)年1月通過美國FDA核可上市,這也是近18年來,第2款失智相關的新藥問世。
-
北市疫苗系統開放預約Novavax 7/11至17開放接種
|生活我國透過COVAX機制獲配的首批Novavax疫苗50.4萬劑,台北市採疫苗預約系統於上午9時開放預約,而隨著國內本土疫情逐漸降溫,6月15日起放寬入境檢疫天數到3+4後,近兩週國內並未出現大量境外移入確診,也讓外界關心入境3+4究竟何時可以直接改0+7,對此衛福部長陳時中認為,現在風險還是稍微高了點,要持續觀察。
-
糧食短缺、環保抬頭 新型態飲食因應未來
|環境因應糧食資源短缺,環保意識抬頭,人類未來的飲食可能出現許多新形態的轉變。西班牙日前舉行的未來世界食品展,讓外界一窺明日廚房的自動化新科技,以及人造健康配方飲食和廚餘再利用製成的陶器。
-
空氣、水、電提煉蛋白質 芬蘭新創公司預計2023年投產
|全球受到氣候暖化影響,恐怕衝擊全球糧食生產,芬蘭一家新創公司「太陽能食品」(Solar Foods),研發出創新的食物生產技術,利用稀薄的空氣,加上水跟電力,生產出新的蛋白質,而且提煉過程,沒有農業汙染、也不會排放二氧化碳。
-
台大與長庚將進行莫德納、AZ及高端混打試驗 專家見解不同
|生活台大和長庚醫院在近期通過審查,要分別開始進行莫德納、AZ和高端疫苗的混打臨床試驗,引發外界關注。有醫師表示,莫德納疫苗,還有高端疫苗,所產生的「S蛋白」構造相同,只是載體不同,這兩支疫苗,說穿了是雙胞胎。但也有醫生認為,除非臨床試驗結果,證明第二劑混打次單位蛋白質疫苗的中和抗體,會比其他組合還要好,否則不建議混打。
-
胰臟癌存活率低 中研院團隊成功破解致癌機制
|胰臟癌在早期沒什麼症狀,許多患者確診時已經是末期,被稱為是癌中之王。中研院團隊研究發現,有一種會出現在免疫細胞和癌細胞的蛋白質分子,並成功破解致癌機制。 把實驗小鼠麻醉後,施打抗癌藥物,並進行腫瘤生長追蹤。中研院團隊在胰臟癌研究領域上有了新突破,找出一種會出現在免疫細胞和癌細胞的蛋白質分子IL-17RB,破解其中的致癌機制。 中國醫藥大學癌症生物研究中心助理教授吳恒祥表示,「對於整個免疫系統的恆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