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e Ministry of Education recently discussed a plan to mobilize students over the age of 16 regardless of gender for training and to form youth protection groups and can be involved in urban warfare.
國防部預告修正《全民防衛動員準備法》引發關注,教育部近期也召集地方主管機關討論,研擬將16歲以上的學生,不分男女動員計畫及名冊。但對於高中職階段的學生要被動員,有不少家長和教師團體認為,這可能會造成恐慌。不過國防部說,《全動法》有規定,各機關可以針對可動員的人力、物力進行調查和規劃,確保戰爭時能有效動員、抵抗外敵入侵。但這只適用於動員時期,不會影響民眾平常的自由和各項權益。
農委會和教育部在上學期推動了國中小學「班班吃石斑」計畫,讓每個班級可吃到4次石斑魚,但由於魚貨還有加工量不足喊卡,改吃石斑以外的好食材。但漁業署也表示,和供貨的養殖場、加工廠調節後恢復供應石斑魚,也通知各縣市下單採購,這學期可吃滿4次石斑魚。
教育部去年原本計畫修改《幼兒教育及照顧法施行細則》,如果3到4歲的班級有餘額,可以混學齡2歲、生理年齡滿3歲的幼兒就讀,引發教育團體反彈。教育部討論後,確定移除此案,持續鼓勵公幼增設2歲專班。
美國今(2022)年到6月為止,已經發生將近250起槍擊案。其中德州羅布小學重大校園槍擊案,造成19名學生跟2名教師死亡。羅布小學這個星期正式開學,但因為這起槍擊案,校園將不再開放,學生轉往其他學校或改為線上教學,家長們對槍擊案至今還有眾多謎團未解,都感到十分不安。
學校養狗會讓學生學習更加分嗎?動保團體舉辦「校園犬績優學校選拔」,今年有5校入選,有的校犬打開學生的心防,讓學生不再恐懼上學,也有校犬讓學生學習負責任。而農委會今年首度針對校犬進行醫療補貼,每校最高3萬元。
由越南導演何黎豔(HÀ LỆ Diễm)拍攝的紀錄片《迷霧中的孩子》,入選為本屆台灣國際紀錄片影展亞洲視野競賽,此片描述北越苗(赫蒙)族的「搶婚」文化,主角琪的姊姊未成年就為人妻母,琪告誡自己別步上後塵,但除夕那夜,父母返家卻發現琪不見蹤影。導演長期蹲點拍攝的攝影機既親密又高度自持,呈現社會現實與紀錄片倫理的複雜度,見證並陪伴女孩們成長與自覺的過程。
塔利班去年8月接管阿富汗政權後持續打壓女性權益,包括女學生的受教權也當成兒戲。塔利班原本承諾6年級以上的女子中學可以恢復上課,但才開放短短幾個小時就反悔,讓滿心期待的學生只能心碎返家。聯合國痛批塔利班正在傷害國家,必須立即讓女學生重返校園。
教育部長潘文忠宣布,111學期開始所有高中取消早自習,不得要求學生8點10分前強制到校,讓學生可以「延後上學」。國高中生之所以需要延後上學,並非單純是睡眠不足,而是根源於青春期時獨有的「生理時鐘延遲」現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