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3國曾染非洲豬瘟 從國際經驗看台灣能如何對抗世紀病毒
從非洲蔓延全球 數億頭豬因此而死
路透社報導,非洲豬瘟首見於1909年的肯亞,並在1960到1980年代間蔓延到歐洲和美洲部分地區,但截至2005年,病毒除了仍在義大利薩丁尼亞島流行外,在歐美其他地區幾乎都已被根除。
然而2007年,位於歐亞交界處的高加索地區因港口棄置廚餘而出現非洲豬瘟蹤跡,並經由野豬再度大幅入侵歐洲與俄羅斯等地。隸屬於英國養豬協會的雜誌《Pig World》指出,這被認為是當前非洲豬瘟擴散的濫觴。
非洲豬瘟傳入俄羅斯後也逐漸往東方傳播,並於2018年傳入全球最大豬肉生產國中國。美國微生物學會統計稱,2018至2019年,中國約有2.25億頭豬因此死亡或被撲殺。
非洲豬瘟此後快速在亞太地區擴散,據聯合國農糧組織統計,包含越南、菲律賓、泰國、南韓、印度等19國都已淪陷,台灣則是至今才出現首起確診案例。
根據WOAH自2005年開始蒐集的感染資料,全球已有83國曾通報非洲豬瘟案例,疫區多位於非洲及歐洲;全球自2022年迄今,已有約225萬頭豬因非洲豬瘟死亡,此數字還不包含為控制疫情而撲殺的豬隻及黑數。
肆虐全球逾1世紀 為何至今仍無有效疫苗?
由於非洲豬瘟具高傳染性、致死率高,且有極強環境耐受力,最久可在冷凍豬肉中存活1000天,因此不易消滅。為什麼這種「世紀病毒」現蹤已逾百年仍無有效疫苗,只能靠防疫手段阻止病毒擴散?
台大獸醫專業學院兼任助理教授李淑慧點出,豬隻無法對非洲豬瘟病毒產生有效的「中和抗體」,因此科學家無法在病毒中找到啟動感染者抗體的部位,就難以研發疫苗。
屏科大獸醫系教授林昭男則提到,由於非洲豬瘟是結構相當複雜的DNA病毒,也導致疫苗開發困難重重。
林昭男說明,雖然美國曾透過技轉給越南方式,針對第二基因型非洲豬瘟研發出首個號稱可商業用的「減毒疫苗」,也就是將病原體毒性減弱製成的疫苗,但在越南實際應用後發現,該疫苗對重組病毒株無效,反而導致疫情更加嚴峻。
李淑慧認為,非洲豬瘟至今仍無可用疫苗,和傳播進程前期的防疫無須疫苗有關。
她解釋,過去歐洲的非洲豬瘟主要靠野豬傳播,且當地民眾習慣吃冷凍豬肉,因此只要提升養豬場的「生物安全」就可防疫、沒有疫苗需求,與亞洲透過販賣活體豬肉,再經由人四處散播的傳遞方式不同。

一旦遭入侵就難清零? 西班牙、巴西成功重返非疫國
過去葡萄牙、瑞典、亞塞拜然等國都曾是非洲豬瘟疫區,如今都已成功回到非疫國行列。李淑慧表示,其中最知名的案例就是西班牙和巴西。
瑞士Frontiers獸醫學期刊指出,西班牙1960年出現疫情時,當地多採取粗放式飼養豬隻,用廚餘養豬也很常見,使根除非洲豬瘟極為昂貴且困難。西國政府決定設立高風險區,禁止豬隻離開,同時要求豬隻需經血清檢查呈陰性,才能在區域內流動。
動物流行病學家費南德茲(Peter Fernandez)表示,西班牙也提供豬隻被撲殺的業者補償金,讓他們不會因害怕損失而隱匿疫情,且在診斷非洲豬瘟方面也有巨大貢獻,「如今快速檢測豬感染的許多方法,都源於西班牙的經驗。」
李淑慧說明,西班牙政府還推動產業升級,只保留規模足以投資生物安全的養豬場,實際措施包含過濾帶有病原的人車,以及確保若有豬隻染病時,病毒不會擴散至整個案場等,最終耗費35年才根除非洲豬瘟,並成功防堵至今,以伊比利豬肉享譽國際。
巴西則是在1978年爆發疫情後,自1980年起公布全國性分區計畫,除制定攻堅、鞏固、維護3個執行階段,也分區擬定根除病毒優先順序,措施包含撲殺感染區內所有豬隻、大規模檢驗、禁止廚餘養豬等,同時清除在垃圾場或貧民窟飼養的豬隻,成功切斷非工業化養豬場的傳播鏈,最終在1985年重新獲認定為非疫國。
「台灣準備了7年」 如何打贏這場防疫之戰?
「2018年亞洲發生非洲豬瘟疫情時,我也不相信我們可以擋下來。」李淑慧說,當時亞太地區除了日本和台灣以外,其他國家都已淪陷,台灣是靠強力的邊境防堵與全民防疫才得以倖免,也是首個祭出攜帶肉品入境最高處100萬元重罰的國家。
李淑慧表示,所有控制疫情的方法,政府在過去7年都盤點過,呼籲全台養豬業者及民眾「同島一命」,現在只要落實規定,就有望達成非洲豬瘟清零目標。

「台灣為這場考試準備了7年,現在考題出來了,我們就好好地把這一仗打贏。」——林昭男
林昭男認為,除了早期診斷、立即禁運及撲殺豬隻外,疫情透明化也是關鍵。他觀察中國及東南亞等國之所以無法控制疫情,原因就是都有隱匿病例狀況;對此我國農業部已宣布,主動通報疑似非洲豬瘟並採樣送驗者,發放獎金5000元。
此外,林昭男也呼籲農民提升生物安全概念,例如進出養豬場時都應實施消毒作業,以及場內若有病死豬就應即時送驗等。他強調,若台灣順利在3個月後清零重返非疫國,下一階段仍要注意邊境管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