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奶可能不是「鮮奶」?台灣乳品市場大揭密【獨立特派員】
鮮乳定義更新 明年標示更嚴
明年起,鮮乳產品將面臨新的標示規範。依規定,只有取得「鮮乳標章」者,才能以「鮮乳」為名,其他僅能標示為「食用動物乳」。
中華民國乳業協會秘書長江清泉認為,從美國或紐西蘭進口、運送需四十至五十天的乳品難以歸類為鮮乳。他強調,「鮮乳」應指生乳經殺菌後,於24小時內完成冷鏈配送的產品。
在通路端,全聯行銷部協理劉鴻徵說明,為支持本地酪農,小農鮮乳專區自十年前僅五、六個品項,至今已擴增為三十三個品牌,並擺設於顯眼層架位置。消費者普遍偏好國產乳,認為口感濃厚、香氣自然,也有民眾因重視產地與碳足跡選擇支持在地。

進口冰磚乳崛起 本土乳業受壓
台灣市場進口乳品持續攀升,其中以冷凍濃縮製成的「冰磚乳」成長最為迅速。
江清泉指出,冰磚乳2008年進口僅424噸,2024年已暴增至兩萬六千多噸,成長61倍。這類產品在濃縮與脫脂過程中,部分乳脂球膜與乳鐵蛋白被抽離,業者再以乳清蛋白或植物油補足口感。由於標示不明,消費者難以分辨其真實成分。
中興大學動物科學系副教授陳彥伯認為,冰磚乳雖屬合格原料,但其使用比例不斷上升,已壓縮國內生乳產銷空間。他建議政府建立更完善的乳源揭露制度,讓民眾明白購買的究竟是鮮乳、還原乳或乳飲品。
價差三倍 產銷利潤不均
國產鮮乳零售價介於每公升85至120元,遠高於國際平均。江清泉分析,農民交貨價約每公升30元,通路售價卻達90元,價差達三倍。他質疑,過高的中間利潤集中在加工廠與販售端,導致「生產者與消費者兩頭受壓」。
中興大學畜產試驗場場長王建鎧補充,台灣乳牛飼養技術與環境調控已顯著進步,乳質穩定,但零售價高昂主因仍在流通結構。
消費者普遍對國產乳具有忠誠度。一名民眾提到,進口乳喝起來「像奶粉泡的」,另一位則強調,願意付較高價格支持在地小農,因為「產地安全比價錢更重要」。
牧場升級 酪農技術邁入新階段
在中興大學位於台中烏日的畜牧場,乳牛在寬敞牛舍裡悠閒咀嚼牧草。該牧場今年成為國內首座取得「動物福利標章」的校園牧場。
王建鎧說,動物福利制度的導入,使牛群更安定、產乳品質更穩,也讓學生能在真實環境中學習。獸醫系副院長陳鵬文每週兩次率學生巡診,全年無休,監測牛群健康。
研究生張珺晴提到,近期牧場迎來「嬰兒潮」,一週內已有七、八隻犢牛出生。他每天為小牛聽診,防範肺炎與腹瀉。王建鎧表示,經多年環境改善與獸醫團隊協助,台灣乳牛已能適應高溫潮濕氣候,乳脂與蛋白質比例穩定提升。

零關稅紐乳未降價 業界雙線應對
今年起紐西蘭鮮乳全面零關稅,然而價格未見下降。陳彥伯分析,過去紐乳已享有部分免稅配額,實際成本差異有限,加上戰爭與運輸成本增加,業者自然維持原價。
小農鮮乳公司總經理黃孝安說明,國際物流與原料價格持續攀升,使得即便關稅取消,零售端仍難調降。他補充,公司成立初衷是為自由市場競爭預作準備,除推動本地品牌,也代理紐西蘭乳品,藉此掌握國際供應鏈與製程經驗。
公平會已接獲民眾檢舉紐乳未降價案件,回應將調查是否違反公平交易法。黃孝安強調,紐乳風味與價格與國產乳不同,對本地市場影響有限。

揭露乳源 提升知權與信任
國產鮮乳多採高溫瞬間殺菌(UHT)技術,保存期限約14天;進口乳透過延長保存(ESL)處理,可維持70至90天。陳彥伯指出,海運過程長達一個月,乳脂與蛋白質結構可能因搖晃與溫差受損,品質仍待評估。
政府自今年推動「揭露乳源」獎勵計畫,鼓勵業者主動標示乳品產地與種類。專家認為,政策方向正確,但仍需搭配稽查制度與罰則,才能有效落實。
授證乳酪師馮淑惠說,台灣生乳品質穩定,即使夏季乳脂含量仍維持3.8%以上,適合製作起司與優格。
乳製品業者陳佑易補充,以鮮乳製作產品雖成本高、價格偏貴,但營養價值更佳。陳彥伯提醒,乳飲品雖含乳成分過半,多以乳粉或還原乳調製,應避免與鮮乳混淆。唯有建立完善的乳源揭露與教育制度,才能讓市場公平競爭,保障消費者權益與酪農產業永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