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木竹碳足跡短 善用竹子能減碳
發布時間:
更新時間:
生長在台灣的木竹,有最短的「碳足跡」,樹木成材需要30年,竹子只要4年就能砍伐利用,竹子生長速度快,不但可以代替木材,還能代替鋼材,追求「碳中和」的時代,帶你來看看,如何能善用竹子在生活中,來減碳呢?
根據林務局的盤點,台灣的人工林中,有18.3萬公頃的竹林。桃園市復興區桂竹產業發展協會阿山說:「我們在做伐竹的時候,它就是一個更新,我們把伐下來的竹子,把這些的碳做封存。」
台灣北部產桂竹、中部產孟宗竹、南部產刺竹,在南投縣竹山鎮的鬧街上,有一座混合使用桂竹與孟宗竹的負碳公車亭剛完工。
竹文創產業執行長賴彥池說:「竹子它的固碳率又是木頭的4倍,藉由我們的設計,變成可模組化維修,可模組化更換,又環保固碳。」
竹子的力學強度是鋼的7成,建築師甘銘源以高溫乾燥技術提高竹材的耐久性與耐蟲蛀,嘗試以竹代鋼。甘銘源說:「一根竹管它的厚度是0.6公分,相當於0.4釐米厚的鋼管,我們把它做成一個桁架,所以它就可以承受很好的力學。」
從大型竹構到生活用品,都可以使用竹材。將竹子切成薄片再膠合的層積竹,可以依需求客製化,有業者發揮創意,以竹代木。
層積竹業者戴正祐說:「這個是層積竹來做的,竹材的韌性是很強的,你如果壓下去的時候,它就是隨著你的人體工學,就會有一個弧度出來,這樣的弧度會非常舒服。」
台灣的竹產業蕭條數十年,產業鏈不完整,可再生的竹材以負碳的環保價值出發,能不能順利開創新局,最重要的是消費者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