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歲的娜塔莉亞今年初因為戰爭,帶著兩個孩子逃離烏克蘭,在英國東南部艾塞克斯獲得麥迪娜庇護。兩人一拍即合,發展出親人一般的好感情,讓她得以安心的待在英國,不用擔心未知的明天。
烏克蘭難民娜塔莉亞說道,「她像是我的媽媽,我們住在一起,過得很開心。」
娜塔莉亞庇護者麥迪娜指出,「我馬上就喜歡她了,關係變得越來越親近,像是一半好友,一半母女的關係。」

不過這樣的案例極其幸運,英國政府在開戰之初提出烏克蘭之家庇護計畫,每月支付350英鎊,合台幣一萬多塊,補助庇護家庭收容烏克蘭難民至少半年。
如今這個期限陸續到期,許多難民開始收到逐客令,求助當局,也只能安置到生活條件差的營區或旅館。來自基輔的建築師伊拉達,明年將離開庇護家庭,到倫敦的建築師事務所工作,但租不到房子。
烏克蘭建築師、難民伊拉達維許納可夫表示,「我已經遞交過租屋看房申請,不幸的是只得到很少的回覆。通常合租公寓屬於年輕人,他們尋找年齡相仿的人,通常在30歲以下。」

俄烏開戰之初,英國各地掀起支持烏克蘭的熱潮,至今接納了將近15萬烏克蘭人。雖然英國政府允許他們在當地居留、工作、念書3年,可以享受國家福利。
但各種贊助支援隨物價高漲、戰爭拉長而遞減,難民沒有人脈、保證人,自力更生很困難,特別是帶著小孩無法全職工作的女性.目前有兩千多個烏克蘭家庭,面臨無處可去的窘境。
另一群烏克蘭人,則在鄰國保加利亞獲得意想不到的支持。黑海城市布爾加斯這處1萬8千人的俄羅斯社區,一名經營兒童度假營的俄羅斯人接待了160名烏克蘭人,雖然政府只給每人每天7.5歐元,合台幣200多塊的微薄津貼,他不惜自掏腰包承擔費用,無論度假旺季或寒冬都不打算趕人。
烏克蘭難民邦達倫科提及,「(被俄羅斯人庇護)也許第一秒嚇到我,但下一秒恰恰相反,我很高興,並非所有俄羅斯人都是侵略者。」

當地的俄羅斯連鎖雜貨店業者巴庫列維奇,也雇用數十名烏克蘭人,讓他們能賺點錢改善生活。此外每天還提供食物和熱餐,支援在附近一座政府娛樂中心避難的100名難民。
俄羅斯雜貨店老闆巴庫列維奇表示,「我感覺羞恥,非常的羞恥。即使不是直接的,但我也(與俄入侵烏)多少有些相關,我自己決定一定要為戰爭受害者承擔一些責任。」
保加利亞過去跟俄羅斯比較關係密切,國會直到這個月才通過第一筆對烏克蘭的軍事援助。當局對烏克蘭難民也不友好,開戰以來湧入近百萬烏克蘭人只有5萬人留下,獲得國家安置的還不到1萬人,俄羅斯社區的援手讓他們點滴在心。
俄羅斯雜貨店員、烏克蘭難民指出,「我們的老闆不是在口頭上,而是在行動上展現了他真的支持難民,反對戰爭,這讓我們相信不能一概而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