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日前才警告,援助俄羅斯的國家必遭制裁,24日就將5家中國企業,列入制裁實體清單;國家安全顧問蘇利文受訪時還指出,提供「致命性援助」將會付出真正的代價。歐盟則在25日宣布,對俄羅斯實施第10輪制裁,對象包括約120名個人與實體,伊朗軍用無人機製造商更首度上榜。
時間回到去年,俄烏開戰前2天,美國率先發起對俄羅斯的經濟制裁,試圖阻止戰亂,之後世界多國響應制裁至今。但戰爭屆滿1週年之際,俄羅斯統計2022年經濟萎縮幅度僅2.1%,遠小於俄羅斯政府原本預測的10%,失業率3.7%甚至創下歷史新低。制裁還會有效嗎?《公視新聞網》透過數據解析制裁行動最新進展。
中國16日針對參與對台軍售的兩家軍火商美國洛克希德馬丁以及雷神技術,列入不可靠實體清單,禁止從事與中國有關的進出口;也是美國擊落所謂中國間諜氣球後祭出的最新制裁。
一場戰事除了陸海空兵戎相見,制裁行動更是主戰場以外的耐力戰。俄烏開戰以來各國對俄羅斯的制裁,被外媒形容是「核彈級」、「前所未見」,但戰事開打逾7個多月,歐洲多國已漸漸感受到戰爭及俄國反制裁的後座力,不僅國內能源價格飆升,全球更陷入供應鏈混亂及通膨危機。
針對俄羅斯出兵攻打烏克蘭,美國和歐盟分別祭出制裁行動。其中對全球經濟影響深遠的,除了穀物等大宗物資供應短缺引發糧食危機,最受關注的是抵制俄羅斯外銷大宗的石油與天然氣。歐美希望透過制裁,讓俄羅斯因為收入減少而無法支撐對烏克蘭動武,但這招到目前為止顯然無效。隨著歐美的通膨等痛苦指數大增,還讓俄羅斯賺得更多。
美國以北韓恢復試射彈道飛彈為由,在聯合國安理會提出加強制裁北韓的決議,不過在中國與俄羅斯的反對下,無法表決過關。這也是聯合國安全理事會2006年開始懲罰北韓後,首度針對這項議題出現分裂的情況。
歐盟執行委員會5/4提出,俄羅斯入侵烏克蘭的第6輪制裁方案,建議會員國對俄羅斯施行石油禁運,全面停止進口,毋過匈牙利佮保加利亞攏無欲支持。若講著俄羅斯總統-蒲亭敢會佇5/9,二戰勝利紀念日這工對烏克蘭宣戰,俄羅斯表示講無可能。
美國6日宣布擴大制裁俄羅斯,總統蒲亭的核心人士包括成年子女都列入制裁名單,而就在歐盟執委會才宣布制裁俄國煤炭,歐洲理事會主席米歇爾6日表示,制裁石油與天然氣是遲早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