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鰲鼓濕地泡水多日,是天災還是人禍?【獨立特派員】
|環境2025年7月丹娜絲颱風挾帶西南氣流豪雨,重創嘉義東石鄉鰲鼓濕地森林園區,造成嚴重淹水災情,積水逾40天未退,園區被迫封閉至9月底。此次災情不僅凸顯地層下陷持續惡化的問題,排水設施功能不彰、台糖養豬場上萬頭豬隻溺斃、生態環境遭受衝擊等多重危機更一一浮現。這片每年吸引近300種鳥類造訪的重要濕地,正面臨極端氣候與管理失能的雙重考驗,候鳥季前景令人憂心。
-
聲請保護令卻仍被殺害!制度存在哪些缺口?【獨立特派員】
|社會近期新北土城殺妻案與台北信義區情殺案接連發生,兩起命案的被害人生前皆已聲請保護令,卻仍難逃死劫,引發社會對保護令效力的質疑。根據統計,我國每年約有兩成加害人違反保護令,顯示現行制度在執行面、風險評估與跨機關協作上存在系統性缺口。衛福部已於上月提出強化措施,但唯有從聲請流程、司法人力、資訊流通到加害人處遇等面向全面改革,才能真正織出綿密的安全防護網。
-
從培訓到退役,台灣運動員在資源缺口中掙扎【獨立特派員】
|社會中華職棒傳奇選手林智勝於9月7日在最後一場比賽中以全壘打作結,生涯累計305支全壘打,穩居中職全壘打王。這場完美落幕的背後,凸顯出台灣運動員退役後出路的結構性問題。多數未能躋身頂尖舞台的運動員,面臨職涯銜接困難、缺乏社會支持的困境。隨著運動部於9月9日正式掛牌,首位部長即為兩屆奧運金牌加持的退役羽球選手李洋,社會各界期待透過制度改革,能為運動員提供更多元的職涯選擇與保障。
-
-
-
把白色恐怖畫進繪本,訴說台灣的人權故事!【獨立特派員】
|社會國家人權博物館自2019年開辦人權繪本工作坊,六年來累積超過60件創作,將台灣白色恐怖時期政治受難者故事轉化為繪本。這些作品涵蓋數字詩人曹開、馬來西亞籍政治受難者陳欽生等真實人物經歷,以及解嚴後校園監視等議題。館長洪世芳強調人權教育應從小扎根,該計畫持續培育人權故事創作,讓更多民眾了解威權統治歷史,珍惜現有的民主自由。
-
居家安寧療護比例僅8%!在家善終為何那麼難?【獨立特派員】
|社會台灣於2009年將居家安寧照護納入健保給付,然而根據健保署2021年統計,全台接受居家安寧療護的比例只有8%,顯示多數人生命的最後一程,是在醫院與住家的奔波中度過。造成這種狀況的主因,除了居家安寧的醫護人力不足,各級醫院和社區診所的轉銜機制也缺乏系統性,無法提供持續性的照護。近年獨居或老老照顧的狀況增加,如何在人生終途提供完整照顧,實現在地老化、在宅善終的願景,是台灣亟需面對的重要課題。
-
台師大女足抽血案,揭開體育教育長期問題!【獨立特派員】
|社會台灣師範大學女足隊爆發教練周台英強迫隊員抽血進行人體實驗事件,不僅引發校園霸凌與研究倫理的爭議,更突顯體育教育中權力不對等的結構性問題。事件自去年底爆出後,歷經立委陳情、學生公開指控到教育部、國科會及衛福部介入調查,各界高度關注。最終,周台英遭解聘並被註銷教練證,但相關真相與責任仍待釐清。本案已超越單一個人行為,反映台灣體育制度長期存在的沉痾。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