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男性更難戒毒?看見女性藥癮者的真實處境!【獨立特派員】
依附與創傷:成癮背後的多重原因
利伯他茲基金會是輔導藥癮更生人復歸社會的重要組織,督察長陳鳴敏曾是一名吸毒將近二十年的藥癮者,她用十年的時間,從藥癮者成為輔導藥癮更生人的社會工作者。根據她的觀察,女性藥癮者往往因為依附關係而難以自立,即使已經規劃入住基金會的中途之家,仍會因為伴侶一句話而改變決定。她觀察到,女性藥癮者容易依靠伴侶來滿足生活需求,不習慣自行工作或支撐家計,這也容易成為習慣用藥的原因。

渡安居女性關懷協會執行長李貞遉長期與住民相處,觀察到許多女性藥癮者都有童年創傷。根據國衛院調查,約75%女性藥癮者,在12歲以前至少經歷一項家庭逆境,其中以父母分居或離異占最高比例,同住家人酒精或藥物成癮次之,第三則是遭受情感忽視,這些創傷經驗使她們更容易進入不良的依附關係。李貞遉指出,依附關係會持續推進女性藥癮者的用藥歷程,在用藥、賣藥、轉售的過程中,影響未來的人生。
家庭與社會:成癮帶來的連鎖衝擊
李貞遉表示,女性的戒斷難度是男性的四倍,主要原因來自雌激素的影響,導致她們更容易成癮而且難以戒斷。成癮戒斷難度也反映在犯罪統計上,以過去五年罪名結構比觀察,新入監女性以違反毒品危害防制條例占比最高,女性受刑人中因違反毒品危害防制條例而入監的比例遠比男性高,過去五年更有超過一半的女性受刑人是因為毒品入獄。
李貞遉直言,當女性成為成癮者,家庭常會立即陷入危機,她觀察到,男性用藥在事實上較不會影響整個家庭,但一旦母親用藥,孩子容易在少年時期失去關愛,甚至可能因父母雙方用藥或伴侶不穩定,導致家庭失序,甚至誕生「毒寶寶」等問題。
除了家庭問題,女性藥癮者幾乎都有債務問題。許多人在用藥期間亂刷卡、替伴侶舉債或因衝動購物累積龐大欠款。李貞遉說明,渡安居的協助包括專業律師團隊,幫助住民處理罰單、健保費及卡債,協商分期或清償,盡可能讓她們在離開時能真正重新開始。
復歸之路的契機:親子共生家園
陳鳴敏直言,社會普遍不願僱用藥癮更生人,雇主若得知過往吸毒史,往往拒絕錄用。根據2024年屏東縣針對轄區內的分析,女性藥癮者未就業比例高達30.3%,是男性的2.19倍,顯示女性更難以透過就業建立穩定生活。為了協助藥癮更生人就業,利伯他茲基金會設立多間社會企業,作為藥癮更生人的中繼職場。陳鳴敏指出,在相對友善的職場培養工作習慣、學習工作技能,更能成功復歸社會。

而面對女性藥癮者復歸路上的難題,陳鳴敏認為,母性是女性藥癮者的重要推力,她認為女性的中途之家一定要打造成親子共生家園。2025年,全台第一所親子共生的女性藥癮中途之家靜心家園落腳高雄。
在靜心家園中,女性可以帶著孩子共同生活。媽媽們若需外出工作,其他住民和社工會協助照顧孩子,透過女性藥癮者間的彼此扶持,讓她們能安心兼顧就業及育兒。利伯他茲基金會高雄分會主任康達人說明,家園設有規律作息與生活管理制度,禁止菸酒與危險物品,並管制精神科藥物,不僅保障安全,也讓住民們逐步養成規律生活習慣,建立復歸的可能。

母愛是最強復歸動力:用藥15年到重拾書本
2024年底,藥癮更生人小雲帶著孩子入住靜心家園。她的用藥時間長達15年,回憶被銬上手銬的瞬間,她對孩子感到深深的愧疚。服刑結束與孩子重逢後,孩子甚至整夜不敢入睡,擔心會再次失去母親,這份親情也成為小雲徹底改變的契機。
入住靜心家園後,小雲受雇擔任生活管理員,除了協助處理家園瑣事,也以過來人的經驗陪伴其他更生人。她更立志完全過去未完成的學業,並以成為社工為目標。隨著她的改變,原本敏感且缺乏自信的女兒,也在志工的關懷下重拾自信,母女甚至會一起學習。這段復歸之路,不僅讓小雲有機會能重建人生,也為孩子開啟了嶄新的生活。
復歸問題仍存 九成再犯率凸顯嚴重性
儘管有完整的協助輔導資源,從事復歸工作的渡安居申請入住的情況仍不佳,常有不滿額的狀況。由第一線工作者的實務觀察也發現,女性毒品再犯率接近九成,這些都凸顯女性的成癮以及戒治復歸還需要挹注更多資源及關心。
從犯罪統計到更生現況,種種數據都顯示女性藥癮者復歸路上的複雜難題必須找到更大的助力。女性藥癮者面臨的不僅是戒斷上的生理困難,更有依附關係課題、童年創傷陰霾,以及債務等多重困境。唯有透過更多專業資源投入,建立適合戒治復歸模式,才能真正協助這群在社會邊緣的女性重新站起,也為她們的孩子與家庭帶來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