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直播

從培訓到退役,台灣運動員在資源缺口中掙扎【獨立特派員】

發布時間: 更新時間:
中華職棒傳奇選手林智勝於9月7日在最後一場比賽中以全壘打作結,生涯累計305支全壘打,穩居中職全壘打王。這場完美落幕的背後,凸顯出台灣運動員退役後出路的結構性問題。多數未能躋身頂尖舞台的運動員,面臨職涯銜接困難、缺乏社會支持的困境。隨著運動部於9月9日正式掛牌,首位部長即為兩屆奧運金牌加持的退役羽球選手李洋,社會各界期待透過制度改革,能為運動員提供更多元的職涯選擇與保障。
一張含有 服裝, 男人, 人的臉孔, 西裝 的圖片

AI 產生的內容可能不正確。
9月9日,運動部正式掛牌,奧運金牌選手李洋為首任部長。(圖/獨立特派員)

 

菁英退役路徑單一 輔導資源僅照顧少數成功者

味全龍內野手林智勝從九歲開始打棒球,歷經34年職業生涯後引退,象徵球員生涯正式落幕。早在今年三月的引退記者會上,林智勝已向外界宣告將轉任味全龍隊教練。運動選手退役後轉任教練,是目前國內體育發展環境中最常見的職涯選擇,然而這項機會並非人人都有。

根據107年核定的「優秀運動選手輔導方案」,體育署提出的輔導措施共六大項,實施對象則包含特優運動選手等四大類,意即必須在奧運、亞運或世界運動會等世界級賽事取得一定成績,才符合輔導資格。台灣足球發展協會理事長石明謹指出,國家照顧運動員是好事,以奧運金牌選手李洋為例,不僅有獎金、教職,還獲得許多代言機會。然而他進一步指出,李洋從小學到拿到奧運金牌的過程中,曾有數十位隊友,除了李洋本人之外,大部分隊友現在的狀況無人知曉,因為那些人都是被淘汰掉的。石明謹強調,台灣實際上只照顧成功的運動員,至於沒有成功的運動員,社會甚至不會知道他們身在何處。

 

體育班過度職業化 威權管理與學習侷限並存

跆拳道教練李光裕從國小開始接觸這項運動,國、高中就讀體育班,憑藉出國參賽獲獎,順利進入體育學院。然而體育班的學習環境並不如預期,為了讓體育班學生的學科成績能夠達標,考試前教師會告知明確的考試內容,學生只需在考前背熟即可,這種做法有如教師直接提供答案,與普通班學習與測驗的方式截然不同。

體育班制度對台灣運動發展的影響始終存在諸多爭議,人本教育基金會執行長馮喬蘭分析,台灣雖然會關注比賽,但並非真正尊重運動的國家,社會上仍存在階級歧視,會將體育生視為學習能力與表現較差的群體。

石明謹直言批評,認為不應要求年幼學生拿出績效、不該不讓學生進入一般的教育體系、將所有人集中管理更對人的發展有害。他強調,優秀運動員確實需要單獨管理,但應僅限於訓練層面,而非從小就將他們隔離於一般學生之外。

高雄中學教練趙順鑫於體育班任教27年,因為台灣的體制下仍以學業為主,他堅持學業與術科表現不能偏廢,也積極向學生傳達「運動不能當飯吃」的訊息。他會要求學生進行晚自習,有時還會聘請教師額外授課。

 

基層資源匱乏 多數選手退役後陷入職涯困境

運動員生涯存在巔峰期短、收入差距大以及僅會單一技能等風險,退役後的出路多與運動生涯的資源、學歷背景與社會支持系統緊密相關。然而,即使是明星高中的體育班,招生時也面臨環境與社會趨勢的考驗。

高雄中學教師謝昌曄指出,基層的訓練培養面臨人數越來越少的困境,少子化以及基層銜接未做好,加上基礎專業運動教練區塊不夠紮實,使得銜接工作更加困難。趙順鑫建議經費應按照不同階段採50%、30%、20%的比例分配,因為基層人數最多,應將經費投入最基層,高中階段給予30%,最高層人數最少,則給予20%即可。

跆拳道教練李光裕則觀察到,並不是每項比賽的未來性都相同,如籃球有職業聯賽、棒球也有職棒,但跆拳道就沒有職業化發展。他強調跆拳道並非沒有發展性,而是缺乏職業性。這也導致選手退役後,將陷入職涯困境。

 

多元改革路徑浮現 新設運動部承載轉型期待

雄中體育班畢業的政治幕僚鄭瑞竹,是高雄市馬拉松紀錄保持人,目前從事立委助理工作。他以運動選手出身的經歷,分享選擇從事政治工作的原因。他指出第一點是選手求學階段結束後的出路問題,第二點是三級運動的銜接困境。他觀察到許多高雄選手在國小、國中、高中畢業後,需要進行第四級銜接,但優質的體育學校都在北部,南部孩子要到北部生存面臨諸多挑戰。

 

一張含有 人員, 服裝, 室內, 男人 的圖片

AI 產生的內容可能不正確。
鄭瑞竹表示,現階段能做的就是在基層幫助運動選手,包含基礎建設、場地爭取、場域建設與經費來源等。(圖/獨立特派員)

 

2016年,鄭瑞竹開始投身運動推廣,他提出「運動新經濟」概念,認為越多人願意參與運動產業,企業就會看到運動的發展空間,願意投入更多資金與心力。

隨著今年9月9日運動部正式掛牌上路,台灣迎來第一位奧運金牌出身的運動部部長。從頂尖運動員轉身成為政治新星的李洋,是否能成為改造運動選手發展環境的推手,台灣人民都在拭目以待。

 

制度改革刻不容緩 打造公平永續的運動環境

運動員職涯不僅關乎個人榮耀,更牽動教育、社會制度與國家整體發展。從林智勝完美謝幕的引退儀式,到眾多默默無聞、掙扎求存的基層選手,台灣體育制度長期存在的「重菁英、輕基層」結構性問題已無法迴避。運動部的掛牌上路,正是檢驗政府改革決心的起點。

唯有正視基層資源匱乏、教育制度僵化、職涯銜接困難等問題,並提出具體可行的解決方案,才能讓運動不再只是少數菁英的舞台,而是每一位熱愛運動者都能安心追夢、順利轉型的舞台。

您的參與,
讓公共服務更完整!
閱讀、按讚,就能客製您的專屬推薦新聞
本網站使用 Cookie 技術提升體驗,詳見服務條款。繼續瀏覽即代表同意上述規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