擬在核三內興建乾式貯存設施 台電:僅是中期管理方案
台灣3座核電廠雖然已經停止運轉,但用過核燃料的處置,還是條漫漫長路,核一、二廠的用過燃料目前絕大部分還在反應爐爐心和用過燃料池,核三廠的用過燃料共3785束則全都退出爐心,存放在池中,但燃料池只剩下535束的存放空間,只能運轉大約4年左右。
核安會核安管制組簡任技正何恭旻表示,「後面如果要再持續營運的話,一定要有足夠的退出空間,就是不管除役跟延役,其實乾貯設施都是必要的設施,因為目前用過核子燃料要妥善的處理乾式貯存設施,是個中期的管理的方案。」
台電高層表示,核三廠乾式貯存計畫將在今年(2025)年底發包,預計8年後完工,可以存放4000束用過核燃料,屏東縣核安監督委員賀立維認為,核三如果要繼續運轉,將來乾貯空間勢必要再擴增。
屏東縣監督核能安全委員會委員賀立維說明,「他要是說要延役20年,他第一件事情必須要把它的燃料池清出來,清出來要馬上擺在外面的乾貯,乾貯要擺這個16鍋的用過燃料,然後它還有一個核能的隔絕的避鄰措施的一個空間,所以它至少要買現在所需求好幾倍大的土地。」
氣候先鋒者聯盟發起人楊家法則表示,「我們全台所有的高階核廢料,之前有人評估大概花7公頃的土地就可以做,我們全部4個電廠的占地大概是1100公頃,就算是11公頃,你也只要花1%的廠區的土地來做規劃就可以了,技術上不是問題。」
用過核燃料的安全貯存,是全世界使用核能國家都面臨的課題,目前全球只有芬蘭的永久處置場接近完工階段,預計2026年開始營運,不過支持核電的團體認為,不一定要完成最終處置選址,才叫做核廢有解。
核四廠前廠長王柏輝今(2025)年5月曾表示,「美國人有貯存場嗎?沒有啊,美國就是用乾貯的方式,對不對,就乾貯就好了,很簡單的方式。」
反核團體則認為,乾式貯存只是解決核廢的燃眉之急,而且乾貯也有使用的年限。
綠色公民行動聯盟秘書長崔愫欣表示,「因為我們現有的鋼筋水泥,其實它能夠撐的安全年限也差不多就是4、50年,它就會開始產生裂縫,所以其實到4、50年之後,乾式貯存它就可能必須要換桶,它外表的鋼筋水泥的這些建築物可能也都需要重修,所以其實當你乾式貯存你每換一次桶的時候,就是增加輻射外洩的風險,所以換桶的次數其實是越少越好。」
清大核子工程與科學研究所特聘教授李敏則表示,「很多人想的比較,認為將來1萬年之後會發生什麼事情,我們要為1萬年之後的子孫著想,你為什麼不為30年之後的子孫想一想,地球氣候是什麼變化。」
一座核電廠的運轉時間只有幾十年,但用過核燃料的安全存放卻是數萬年的課題。台灣目前用過核燃料仍然只能存放在廠區,最終處置場的選址也缺乏法源依據,不論未來是否重啟核電,社會都必須面對核廢料的問題,避免將風險留給未來的世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