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合國6日宣布,為了應對氣候變遷,將提出新方法監測溫室氣體。世界氣象組織提出新的溫室氣體監測基礎設施,標準化測量並即時追蹤,盼能解決全球暖化與極端氣候危機。不過正值酷暑的澳洲,第1大城雪梨正遭逢熱浪襲擊,氣溫飆破攝氏40度,創下兩年來最熱紀錄。
想達成2050淨零排放,又盡量降低CGP與就業衝擊,國內應該優先從哪些產業下手?環保團體與民間智庫合作,進行資料分析,指出石化業附加價值較低、雇用人數較少,又是高出口導向,可透過縮減出口來減少排放,建議優先產業別為石油煉製品製造業。
為了加速老舊車輛汰換,環保署再推出汰舊換新2.0版本。此次擴大對象,10年以上都可視為老舊車輛,全台約千萬輛。民眾換掉舊的機車、小客貨車,購買電動車,若將空污與溫室氣體減量賣給政府,最高可獲得1萬5000元金額折抵;如果賣給開發單位,金額翻倍。
Starting next year, consumers purchasing an electric vehicle or eco-friendly models in replacement of old gasoline ones are eligible for a subsidy of up to NT$30,000. The incentive, however, seems not
環保署預告訂定空汙補助與減碳獎勵辦法草案,如果老舊車輛汰換成電動車輛或是更新型車種,空汙減量最高可領取3萬元補助,減碳獎勵最高有1萬5千元,預計明年元旦上路。
各國紛紛減少倚賴燃煤火力發電,但英國政府這星期卻批准新的礦場開採案,供給國內煉鋼原料,引發爭議。環保人士擔憂碳排淨零目標難以達成;但支持者期待創造工作機會,活絡礦場附近沒落的鄉鎮。
全球高喊2050淨零排放,立法院近日將重啟協商氣候因應法草案,民間團體與立委上午共同舉行記者會,指出全球糧食生產的碳排,占總排放的三分之一,因此認為草案應該納入積極推廣多蔬食少肉的飲食轉型等條文。
如果從北極圈高空鳥瞰地球,會發現在北緯50度到70度之間,有一圈環狀的寒帶針葉林,從北歐、俄羅斯,跨海綿延到加拿大與美國阿拉斯加,像是一頂綠色皇冠,被稱作北方森林。它的吸碳淨化功能,不亞於亞馬遜雨林,但也同樣面臨生態破壞風險。加拿大境內的北方森林,就面臨著油礦業開採,以及野火、暖化、蟲害夾擊,天然碳儲存寶庫備受威脅。
聯合國所屬的世界氣象組織,發表年度溫室氣體公報。報告中指出,包括二氧化碳、甲烷,還有氧化亞氮,這3大溫室氣體,從2020年到2021年的增幅,來到數十年新高紀錄。這不但難以停止氣候暖化,也衝擊地表和水中的生物多樣性。
人類持續排放溫室氣體,已經對地球造成不可逆轉的傷害。最新研究報告指出,格陵蘭的冰層已開始大幅度融化,即使現在立即停止暖化活動,也無法逆轉融冰現象,恐將讓全球海平面在21世紀末至少上升27公分,也將對自然生態、全球經濟、甚至人類生存,都造成巨大衝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