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於中美洲的哥斯大黎加經多年努力,到了2020年99%的電力都已來自再生能源。當中包括水力、風力與地熱發電,而且高度自給自足,讓這個人口500多萬的國家成為全球發展再生能源的典範。
美國德州會讓人聯想到石油與天然氣產業;事實上德州的再生能源產業規模也相當可觀。例如風力發電量占全美國的26%,連續16年蟬聯全國第1,遙遙領先排名在後的加州、佛州和俄亥俄州。
政府推動再生能源希望能減少溫室氣體排放,但有環團和地方農民認為,發展再生能源要在農地、魚塭鋪設大面積太陽能,會對傳統農漁村的經濟、民生發展帶來衝擊,呼籲相關單位不要忽視這類影響,應該要找出能共贏的開發方案。
歐洲國家為了達成氣候公約設定的減少排碳目標,並設法迴避制裁俄羅斯造成的能源短缺,而大力推動再生能源,但又遇到不同的阻力。像是北歐的挪威與瑞典為了設置風力發電站,被當地少數民族「薩米人」指控侵占土地。從挪威時間23日開始,包括瑞典環保明星童貝里(Greta Thunberg)在內的數十人持續在挪威首都奧斯陸抗議,向主其事的能源部表達不滿。
烏俄戰爭開打後,俄國減少對歐洲的天然氣供應,也導致全球能源價格大漲。歐洲能源巨擘殼牌(Shell)公司,2022年獲利近400億美元,創歷史新高。其他大廠雪佛龍(Chevron)和埃克森美孚(Exxon Mobil),獲利也極為亮眼。但環保團體抨擊這些能源公司,荷包賺飽飽,卻對再生能源的投資不夠積極。
經濟部用電大戶條款,上路兩年多來,遭綠色和平等民間團體發現,有過半的用電大戶企業,也就是義務戶,都採用購買憑證的方式來履行義務,但實際增加再生能源的設置量,卻不到500百萬瓦。擔心能源轉型和淨零碳排淪為口號,民間團體上午聚集經濟部門口抗議,經濟部能源局官員出面接下陳情書,強調會採納民間團體的意見,再做改善。
為呼應淨零轉型政策,釋出再生能源潛能場域,行政院會8日通過《再生能源發展條例》部分條文修正草案,未來新建、增建及改建符合一定條件的建築物,屋頂應設置太陽光電發電設備,該草案將送立院審議。對此,民眾樂觀其成,建商則認為,政府應給予部分容積獎勵誘因,否則額外的成本恐反映在房價上。
行政院核定通過新興竹產業發展綱要計畫,期待能活化整體產業。其實民間已經有各式各樣的運用,就連堆積如山的邊角料都可以製作成生質顆粒,作為發電原料。要振興竹產業,不只要穩定上游原料,更應該在政策面,串聯各環節,才能讓環保的竹產業走向綠色的循環經濟。
憂心能源短缺,全球多國採取行動,法國巴黎地標艾菲爾鐵塔將縮短照明時間。德國承諾發展氫能以達成氣候目標。英國牛津大學研究,2050年之前化石燃料轉再生能源可省12兆美元。而聯合國警告,世界正朝錯誤方向前進,化石燃料不能再恣意的使用。
再過一個多月,歐洲就要進入冬季供暖的能源需求高峰,但制裁俄羅斯造成的天然氣缺口,讓歐洲能源價格頻頻創下新高。德法期約電價就暴漲到去年同期的10倍,英國從10月起能源價格上限大幅提高80%,這讓弱勢貧窮族群在這個冬天,恐怕要面臨捱餓還是受凍的殘酷2選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