啟用AI協助國民法官量刑 法界憂基礎不足恐未能精確

因應國民法官新制上路,司法院今天全面啟用AI量刑資訊平台,透過數位科技整理大量的裁判資料,並即時更新,讓國民法官將來在評議階段,可以參考過去類似案件的判決結果,進而做出量刑。

狠心把人殺害,刑責要負多少?進到AI量刑資訊平台,過去判決一覽無遺。

即使相同罪名,犯後態度、犯案手段等等,仍舊有差異,還可以進階查詢,選定各種量刑因子,找出更雷同案件。

大筆裁判資訊,不再需要人工整理,導入AI處理,省時又省力,司法院把系統再升級,要讓國民法官,量刑有指引。

司法院刑事廳調辦事法官文家倩表示,「我們模擬法庭的過程當中,發現國民法官他們覺得最大的困難在量刑,用一個量刑資訊系統,展示給國民法官看說,類似這樣的一些案件,那在過去法官的量刑,行情大概是怎麼樣。」

國民法官新制,今年正式開跑,尤其在3月,將迎來首起案件審理,就怕素人法官難量刑,在終局評議時,帶進過往案例判決,給法官們多一份參考。

曾參與模擬庭國民法官陳小姐表示,「可以參考啦,但是我覺得不一定完全依照它提供的,我們去做一個評量。」

量刑資訊平台,有沒有實質作用?曾參與模擬法庭的民眾,持保留態度,而有法界人士,雖然認為司法院設立這樣的平台,大方向立意良善,仍點出背後隱憂。

台灣刑事辯護律師協會理事長林俊宏指出,「在有一些個案裡面,法官只會去問說,你的學經歷、你的家庭經濟來源,過去很多量刑是這樣出來的,那如果說我們單純只是用過去的一個量刑資料,來作為量刑的判斷的基礎的話,可能會有不夠充足的現象。」

憂心職業法官,過往沒有重視,量刑調查程序及分析,林俊宏認為,有用這樣的判決結果,作為將來量刑基礎,恐怕不夠精確。 

專題|改造地獄路 台灣行人路為何難行?

相關議題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