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日,英國傳出高溫特報,因希斯洛機場(Heathrow Airport)被測到攝氏40.3度的高溫,是從西元1850年以來英國史上最高溫。根據《華盛頓郵報》(The Washington Post)報導,熱浪帶來的不只是高溫問題,全球今年在俄烏戰爭之下飽受壓力,極端氣候只會造成人們更嚴重的心理與生理健康問題,並可能導致更高的犯罪比率、焦慮以及憂鬱現象。
2012年7月4日也就是剛好10年前,歐洲核能研究所宣布,在大型強子對撞機LHC進行的實驗,發現了基本粒子當中的「希格斯玻色子」,並在隔年使得提出相關理論的學者獲頒諾貝爾物理學獎。而受到新冠病毒疫情延宕的LHC維修與升級工程,在今年4月大致完成。科學家們希望,下一輪的實驗可以發現構成宇宙更大部分的所謂「暗物質」,但仍都充滿了變數。
加拿大的永久凍土層日前在礦工挖掘黃金礦區時,發現了一頭小長毛象遺骨,不只有皮膚、頭髮,就連象鼻、耳朵跟尾巴的型態也很完整,經過專家推測,大約是在3萬5000年到4萬年前死亡的,而這也是北美第一頭保存接近完整、最完好的長毛象木乃伊。
中風或心臟病發通常就在一瞬間,讓人措手不及。不過,澳洲科學家最近開發出一款微流體晶片,一滴血就能夠預警是否有中風或心臟病發的風險,科學家宣稱未來幾年內就可以廣泛應用,就像新冠病毒的快篩劑一樣方便。
科學家最新研究發現,格陵蘭東南部有一群北極熊,為了應付全球暖化導致海冰縮小,牠們會利用冰川掉進海裡的淡水浮冰,在上面覓食。科學家也發現,這些北極熊的體型比較小,基因跟其他的北極熊不同。
歐洲太空總署ESA,13日公布了觀測星空「蓋亞任務」的新進展,除了公布銀河系,近20億顆恆星的大量數據,還根據超過10萬次「星震」現象,發現這會改變恆星的整體形狀。這些觀測資訊,將有助天文學家重新建構銀河系構造,以及數十億年來銀河的變化,也能更了解恆星的生命週期。
科學家發現地球上最大的植物「澳洲海神草」(Posidonia australis),在海底佔地面積達2萬個足球場,並估計至少需要4500年才能長這麼寬,相關研究已於6月1日在英國科學期刊《皇家學會報告生物科學版》刊登。
12日晚間,事件視界望遠鏡召開全球記者會,公布銀河系中心超大質量黑洞照片,雖然人馬座A星離地球較近,但質量較小,難以觀測。加上黑洞附近的氣體移動速度接近光速,其造成的氣體擾動導致影像變化速度過快,必須使用更複雜的成像技術,才能取得足夠清晰的照片。
北極熊已被列為瀕危物種,科學家估計全球只剩下2萬6000頭。由於地球溫度持續上升,北極海冰融化速度加快,衝擊北極熊棲息地,造成牠們覓食困難,為了搶奪食物自相殘殺,甚至影響到母熊哺育下一代。
中研院團隊所參與的事件視界望遠鏡計畫,繼2019年首度拍攝到黑洞後,第二次捕捉到黑洞影像。這次發現的黑洞「人馬座A星」(Sgr A*)是目前已知在銀河系質量最大的黑洞,比上次捕捉到的M87黑洞,距離地球更近2千倍,但規模也小2千倍,因此影像更難以捕捉。中研院長廖俊智表示,這次的重大發現,再次見證台灣在全球重要科學發現中,持續佔有一席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