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台瘋狗浪AI預警系統將上線 瘋狗浪為何危險?AI如何監測?

中央氣象署20日發表與成功大學合作、研發多年的「海岸異常波浪(俗稱瘋狗浪)預報系統」,利用AI技術強化瘋狗浪早期預警能力,為民眾提供相關風險資訊。
氣象署表示,目前此套瘋狗浪預警系統已在北海岸與東北角風景區建置完成,預計年底前在全台其他15個濱海縣市分別建置至少1座「異常波浪影響監測站」,並完成全台16個濱海縣市的海岸異常波浪預警系統,未來也將逐步擴展至各公務機關。
瘋狗浪為何危險?
氣象署指出,過去25年來,全台曾發生逾400起瘋狗浪事件,約750人因此被捲入海裡,甚至喪命。
根據成大近海水文中心資料,「長浪」是引起瘋狗浪的常見原因,它是一種離開「吹風區」的浪,時間週期較長,又稱為湧浪。當長浪傳至岸邊後,就有可能在近岸區發生瘋狗浪,將岸邊民眾捲入海中。
瘋狗浪主要分為2類,一種是「波高」很大、比人還高的典型瘋狗浪,會不斷侵襲海岸,並在防波堤或礁岩上激起很大的浪花,岸邊垂釣或戲水者很容易因此被海浪捲入。
另一類溯上型瘋狗浪因為幾乎無徵兆可預防,相較之下更危險,它是由「波長」很長的波浪所造成,常發生於平靜、無風的海面上,突然出現一道大浪或流速很快的浪花,將岸邊民眾衝倒並捲入海中。
什麼時候比較容易發生瘋狗浪?
氣象署指出,瘋狗浪通常發生於冬季季風與颱風來襲時,由於東北季風時自北方南下的鋒面通常伴隨強風,在抵達台灣海域附近時,海面風浪甚強,就會拍擊海岸造成很大的浪花。
另外,無論颱風侵台前後、海上颱風警報發布前或解除後,也都有可能出現瘋狗浪。氣象署提醒,切勿因見海面風平浪靜,就到海邊玩水或釣魚。
預警系統如何運作?民眾怎麼查看?
氣象署表示,現行「長浪即時訊息」是透過海象浮標觀測,本次新研發的AI瘋狗浪預報系統,則是在濱海的瘋狗浪熱點區設置光學影像監測站,利用光學攝影機蒐集影像案例,再運用AI辨識異常波浪,結合波浪模式與AI預測技術,推算未來24小時內瘋狗浪發生機率。
若預警系統顯示瘋狗浪發生機率大於70%,就會顯示為高風險,建議民眾離開岸邊;發生機率介於50%至70%之間為中風險,應注意海象變化;小於50%則代表瘋狗浪發生機率低,但仍應保持警覺。

氣象署也列舉出該系統已經過驗證的個案,例如去(2024)年11月至今(2025)年6月期間,基隆嶼、花蓮石梯坪、台東都歷海灘都曾發生瘋狗浪事件,當時預報顯示瘋狗浪發生機率均高於70%,石梯坪甚至達91.2%。設於新北龍洞的預警系統也顯示,在高、中風險預警發布時,當地影像監測均捕捉到瘋狗浪畫面。
氣象署說明,民眾若想查看瘋狗浪預警資訊與畫面,可至氣象署官網及YouTube、「樂活氣象」App、海象環境資訊平台上觀看;此外,目前新北消防局,東北角及宜蘭、北海岸及觀音山的國家風景區管理處等相關單位,也有提供民眾Line推播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