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2022)年10月,台中發生了業務員凶殺案,檢方在昨(4)日偵結。本案因為符合《國民法官法》「故意犯罪因而發生死亡結果者」,成為全台第1起由國民法官來審理的案件。而依照《國民法官法》的規定,國民法官必須要年滿23歲、在地方法院的轄區連續居住滿4個月以上、有接受國民義務教育的本國國民。
去年10月台中發生業務員凶殺案,台中地檢署昨(4)日偵結,本案因為符合《國民法官法》「故意犯罪因而發生死亡結果者」,今日上午移審台中地方法院,成為全台首件由國民法官審理的案件。
多了國民參與審判,如何把艱澀的法律用語,用淺顯易懂的方式說明?「講白話」成了檢辯一大考驗。國民法官案件必須投入更多心力及成本,檢察官和一般律師普遍意願都不高,檢辯人數能否因應案件,值得觀察。而職業法官開庭除了要專注審理,也要時刻留意國民法官,協助解釋法律用語,勢必得練就一心多用的功夫。新制上路,為審檢辯3方都帶來挑戰。
國民法官制度已經起跑,你、我都有可能走入法庭,與職業法官一起審判。不過從法案推行開始,對於職業法官的意見是否產生「權威效應」,影響到人民決定,成為附和的背書工具,未來如何避免一直受到討論。還有,當人民面對攸關生死或自由權的判決,能否承受住壓力,也是不能忽視的影響層面。
國民法官新制自2023年元旦正式上路,採隨機抽選,一般民眾即使沒有法律背景,也能跟職業法官一同參與重大刑事案件的審理。不過被選上了就一定要擔任嗎?國民法官要做哪些事,有沒有「薪水」可領?
過去發生多起重大刑案的判決,與社會期待有落差,引發議論,導致民眾對司法信任度低落,甚至出現「恐龍法官」的形容。如今司法重大變革「國民法官」新制,今年1月1日正式上路,國民只要年滿23歲,而且在法院管轄區連續居住4個月以上,即使沒有法律專業,都可能被抽選成為國民法官。只是經過兩年的準備期,司法人員與國民都準備好了嗎?審判制度的轉變,是否真的能夠否提升司法公信力?公視今(2)日起推出國民法官系列報導,帶你來了解。
2022進入尾聲,2023元旦起許多新制將上路,包含民法18歲成年、國民法官制度上路及基本薪資調漲等10大新制,《公視新聞網》一文帶您了解有哪些重點。
The citizen judge system will be implemneted starting next year. Some observers, however, worried that not enough work has been done to prepare lay judges to cope with the new system.Simulation court
國民法官法將在明(2023)年元旦上路,素人將和職業法官「合審合判」,各地方法院過去2年,積極模擬演練,但有律師坦言,模擬程序過於簡化,擔心無法反映真實情形,廢死聯盟表示,先前在模擬涉及死刑的案件時,事前的調查程序也不完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