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9月底將有4位大法官任期屆滿,因此大法官提名審薦小組也公開接受各界推薦,現在傳出駐日代表謝長廷所創立的新文化基金會將推薦謝長廷,因此遭到在野黨質疑。但基金會董事長林耀文表示,無論專業或是人格特質,謝長廷都符合條件,現行制度並沒有明文規定政治人物不應該被推薦。
因應國民法官新制上路,司法院今天全面啟用AI量刑資訊平台,透過數位科技整理大量的裁判資料,並即時更新,讓國民法官將來在評議階段,可以參考過去類似案件的判決結果,進而做出量刑。
過去發生多起重大刑案的判決,與社會期待有落差,引發議論,導致民眾對司法信任度低落,甚至出現「恐龍法官」的形容。如今司法重大變革「國民法官」新制,今年1月1日正式上路,國民只要年滿23歲,而且在法院管轄區連續居住4個月以上,即使沒有法律專業,都可能被抽選成為國民法官。只是經過兩年的準備期,司法人員與國民都準備好了嗎?審判制度的轉變,是否真的能夠否提升司法公信力?公視今(2)日起推出國民法官系列報導,帶你來了解。
國民法官制度明年實施,司法院今天開記者會,特別找來勞動部長許銘春,和商總理事長許舒博出席,強調未來民眾成為國民法官,雇主必須依法給公假,勞方則不能以工作為由拒絕到庭。但未來國民法官在集中審理,可能連續多天上班日,都要開庭,這是否會衝擊勞資雙方意願?政策上路前,也引發討論。
In Taoyuan, a 101 year old woman residing in a senior home was notified 3 times by the Taoyuan Disctrict court to participate as citizen judge in mock trails, which has cause her family majorheadaches
國民法官明年就要上路,各級法院加緊模擬,不過桃園卻有一名101歲住安養機構的失智婦人,連續3次被桃園地方法院通知要擔任國民法官,讓女兒不勝其擾。司法院致歉,並表示會在制度正式實施前不斷檢討並優化程序。
今(1)日為《家事事件法》上路10週年,由於憲法法庭日前作出判決,停止執行義大利爸爸帶女兒返國生活,引發討論,多個社福團體今舉行記者會,提出民眾、家事法官等,實務上面對家事案件的難處,呼籲司法院重新檢視法令及人力不足的部分。
為增加法官人力,除了考試,司法院陸續推行多元進用,從律師、檢察官、學者等領域,尋求人才轉任法官,能用較快的速度,填補法官人力,不過,新政策實施至今,成效有限。
司法院提出《行政訴訟法》修正草案,今(25)於立院排審,研擬取消各地方法院的行政訴訟庭,改由3所高等行政法院集中審理,引發立委及民團質疑,提高民眾訴訟成本、增加不便。司法院回應,已經設有「巡迴法庭」、「視訊審理」等配套措施因應。
司法院推動金字塔型訴訟,有立委則質疑配套是否完備,更抨擊未來第三審,改採「許可上訴」制度,必須法院同意才能上訴,等於限縮民眾訴訟權,而法務部則認為應該在一、二審制度完善後,持續修正第三審的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