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虎頭蜂叮到怎麼辦?如何避免蜂螫與蜂螫後處理【觀點】

(※ 文:蔡明憲,臺北市松山社區大學、中崙高中養蜂課講師,經營「城市養蜂 Urban beekeeping」粉絲頁傳達蜜蜂、獨居蜂與各種蜂類正確的知識與觀念)
對很多人來說,虎頭蜂是令人聞風喪膽的生物,每年秋季時有所聞的蜂螫事件,更讓人對虎頭蜂心生畏懼;虎頭蜂之所以有比較強的攻擊行為,則與牠們的社會行為有關。
虎頭蜂在分類上屬於膜翅目(Hymenoptera)、胡蜂總科(Vespoidea),胡蜂總科的成員非常多,粗略可分為獨居性胡蜂與社會性蜂胡兩大類,一般來說社會性蜂類的攻擊性比獨居性蜂類來得高一些。
社會性胡蜂包含長腳蜂亞科(Polistinae)與胡蜂亞科(Vespinae)。胡蜂亞科之下包含虎頭蜂屬(Vespa)、黃胡蜂屬(Vespula)、原胡蜂屬(Provespa)和長黃胡蜂屬(Dolichovespula),其中以虎頭蜂屬(Vespa)單一族群內的個體數量最多、防衛性強、危險性高,最容易造成人畜被螫,也是養蜂業非常重視的敵害。牠們就是我們所稱的虎頭蜂,而虎頭蜂這種社會性胡蜂只佔胡蜂總科當的中一小部份。
全世界的虎頭蜂有22種,台灣目前有記錄的共9種,根據早期文獻記載,其中7種虎頭蜂的生態與習性較為人們描述,分別是中華大虎頭蜂(Vespa manderinia)、黑絨虎頭蜂(又名黑腹虎頭蜂,Vespa basalis)、黃跗虎頭蜂(又名黃腳虎頭蜂,Vespa velutina)、黃腰虎頭蜂(Vespa affinis)、擬大虎頭蜂(Vespa analis)、姬虎頭蜂(Vespa ducalis)及威氏虎頭蜂(Vespa vivax)。台灣的虎頭蜂大部份都出現在中、低海拔,只有威氏虎頭蜂生活在海拔1,500~2,000公尺的山區,牠們數量稀少,研究資料缺乏,反而是需要珍視的物種。
台灣虎頭蜂攻擊等級
人類的貿易日趨頻繁,同時也增加了物種傳播的機率。中華大虎頭蜂2019年底進入北美,此外2020年在德國北部的漢堡還發現了Vespa velutina nigrithorax亞種,由於牠們都會捕捉蜜蜂來哺育幼蟲,這無疑是對當地養蜂產業增加了風險。台灣也面臨同樣的問題。
2003年林業試驗所的趙榮台博士在台中首次發現外來種的雙色虎頭蜂(Vespa bicolor),地點鄰近海港與空港,台灣從日治時期的昆蟲採集記錄都沒有出現過,極有可能是境外移入。牠們跟其他虎頭蜂一樣會捕捉蜜蜂和其他小型生物,未來對台灣環境生態的影響需要進一步的研究調查。雖然不是所有的外來種(Alien Species)一定都會成為強勢入侵種(Invasive Allien Species, IAS),但也不可忽視潛在的威脅,例如傳播病原或是對原生動植物造成生存壓力,這都需要嚴謹的科學判斷與研究,無論如何面對境外移入的生物政府與全民都應該提升防、檢疫的意識。
在台灣出現的虎頭蜂並非都具有很強的攻擊性,1987年郭木傳及葉文和教授將台灣的7種虎頭蜂攻擊性分為5個等級:
第一級:人們接近蜂巢距離5公尺就有攻擊行為
第二級:距蜂巢距離2-5公尺就有攻擊行為
第三級:距離0.3-2公尺就有攻擊行為
第四級:距離0.3公尺以內就有攻擊行為
第五級:必須觸及蜂巢才有攻擊反應
表 台灣7種虎頭蜂種類及攻擊性一覽表 | ||
學名 | 中文 | 攻擊性及分級 |
Vespa basalis F. Smith | 黑絨虎頭蜂(黑腹虎頭蜂) | 1 |
Vespa manderinia F. Smith | 中華大虎頭蜂(金環虎頭蜂) | 2 |
Vespa velutina Lepeletier | 黃跗虎頭蜂(黃腳虎頭蜂) | 2 |
Vespa affinis affinis Linnaeus | 黃腰虎頭蜂 | 3 |
Vespa analis Fabricius | 擬大虎頭蜂 | 3 |
Vespa ducalis F. Smith | 姬虎頭蜂(雙金環虎頭蜂) | 4 |
Vespa vivax Smith, 1870 | 威氏虎頭蜂 | 5 |
由此可知,不同的虎頭蜂有不同的警戒範圍,並不是每一種虎頭蜂都很兇。事實上不同種,甚至同一種虎頭蜂的攻擊性和警戒範圍,跟季節、環境溫度、氣候條件、地理位置、風向、外界刺激、氣味、族群大小等等因素密切相關,因此變化很大,分級數據只是大致的評估標準和基本的參考指標。
此外,蜂螫時會釋放警戒費洛蒙,引發大規模的蜂群攻擊行為,所以如果靠近虎頭蜂巢時過於躁動,肢體動作過大,蜂群就有可能提升警戒性,只要一旦有人被叮,那麼風險會大幅提升,上述的分級就不適用。

如何避免蜂螫與蜂螫後的處理?
螫針是多數蜂類的一種防衛機制,只有在自我防衛時才會螫人,不是所有的蜂類都會主動攻擊人,很多蜂螫事件都發生在人類先接近、觸碰到蜂巢或蜂群造成的,保持距離,不要接近,遇到蜂類在身邊飛行切記不要揮舞、拍打、驚擾蜂群並且盡快離開是預防蜂螫最好的方法。
此外,被叮的位置會在身體任何地方,被螫到後會帶來疼痛,如果有螫針留在患處,一定要立即將針拔除。拔除螫針後疼痛感會降低,疼痛感大約會持續3~10分鐘,之後伴隨的是患部紅腫以及搔癢,大約會持續1~7天,狀況因人而異,搔癢時不要用手去抓傷口,要不然有可能會導致進一步感染,例如蜂窩性組織炎。
被螫後螫針停留的時間越長、毒液量越多,腫脹、疼痛過敏反應的程度也越劇烈,有些部位的疼痛非常顯著,例如手指、指甲縫、鼻子與上唇之間的人中等等。多數遭到蜂螫的患部都會腫脹,例如嘴唇、眼皮、手部很明顯,相比之下牙齦、頭皮、陰囊腫脹的程度較低。腫脹程度及身體的免疫反應除了跟毒液量、部位有關外,也與當天的生理狀況有關。
坊間流傳蜂螫後可用尿液塗摸患處以減緩不適的症狀,事實上人體的尿液pH值通常都介於5~7之間,而蜂毒的過敏原是多肽類、酶類,因此不具有酸鹼中和的效果。此外亦流傳可使用左手香、姑婆芋、蘆薈、麝香木等植物的莖、葉的分泌物,蜜蜂螫刺深度不致於讓傷口流血,但仍會造成表皮破損,因此要注意將這些物質塗在患處時不能有微生物感染。其實每個人的體質及對蜂毒的反應不盡相同,所以效果因人而異,而且上述的做法對全身性毒性反應或過敏性休克並無效果,要盡速就醫才能保命。
冰敷患處可以舒緩不適,一般的做法是每小時冰敷20分鐘,用毛巾或衣物包住冰袋,避免冰袋與皮膚接觸以預防凍傷。服用抗組織胺藥物(Antihistamine)可幫助緩解患處搔癢及腫脹,但抗過敏藥依成分也有分不同類、不同劑量,也各有其對應適應症。以目前社會氛圍及制度,除非醫療不便的情況,否則被螫叮後身體異常反應增加,宜盡速就醫。對蜂毒嚴重過敏的人,遇到緊急情況可帶「腎上腺素注射筆」(如 Epinephrine, Adrenaclick, Auvi-Q, EpiPen, Symjepi)自救,但腎上腺素注射筆是處方用藥,必須由醫師開立處方箋才能買到。
除了腫脹及疼痛,有些人會有打噴嚏、流鼻水的症狀,對蜂毒嚴重過敏的人被蜂螫後,通常數小時內還會出現頭痛、發燒、眩暈、昏倒、抽搐、噁心、嘔吐、吸吸困難、眼睛浮腫或腹瀉反應,這些僅是一部分的症狀,每個人的體質不同,對蜂毒的生理反應也不同,如果出現上述症狀要盡速就醫不可延誤。
難道虎頭蜂的出現真的就是一場災難嗎?
虎頭蜂在環境中有其重要角色,有些人常用眼前的個人利益來評斷生物的經濟價值,而忽略他們的生態價值;經濟發展與生態環境的永續都很重要,所以要能盡其所能在這之間取得最佳的平衡。
有些虎頭蜂有時候會危害生命財產安全,有些不會,所以有些虎頭蜂需要摘除,有些不用。虎頭蜂雖然會叮人和捕食蜜蜂,是養蜂人很頭痛的敵害,尤其是中華大虎頭蜂更會造成蜜蜂大規模死亡,少數幾種較兇的虎頭蜂也有叮死人的記錄,應該小心防範,但不是被虎頭蜂螫就一定會致死。
我們不會忽視蜂螫帶來的風險,但也不必放大自己內心的恐懼。虎頭蜂會捕捉小昆蟲做為幼蟲的食物,因此能控制環境中小型動物或昆蟲的數量,對於維持生態的平衡有著一定的影響力。牠們也會訪花並吸食花蜜,同時幫助野生植物傳布花粉,也因牠們為會採集植物分泌的甜味、含糖物質,例如花蜜、光臘樹的樹液以及熟透的水果,像是龍眼、荔枝、鳳梨等等以補充熱量,因此虎頭蜂具分解者的角色。
所謂的益蟲與害蟲,是根據人類的需求來決定的,我們應該用更客觀的角度來看待牠們。山林是野生動物的居所,虎頭蜂是野生動物,人類本來就應該跟野生動物保持距離,從事山岳活動就像到了野生動物的家作客,一看到虎頭蜂巢就執意摘除就是一種環境上的破壞。人類親近自然時應該對環保持敏銳,注意環境變化,遇到虎頭蜂巢建議盡量繞道而行或暫時避開,對大自然保持尊重我們才會有永續的未來。
(本文為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站立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