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於細菌性疾病死灰復燃,歐洲不少國家出現抗生素等藥品短缺的現象。但通膨問題也讓製藥產業成本高漲,加上歐洲國家為了社會福利,政策性壓低藥品價格,也造成引導生產基地從亞洲回流的目標,難以達成。
疫情指揮中心指揮官王必勝22日拋出擬管制「含乙醯胺酚」退燒藥,更不排除以「暫時性實名制」方式販售。全國藥師公會全聯會26日上午已自主發布公文,請基層藥師「婉拒大量販售口服退燒藥品」單次購買以80顆為限,食藥署昨日下午與多家業者開會,盤點存量確定供應充足,退燒藥暫無限購令,但考量逾8成原料藥來自中國,提醒業者增備源。
美日研發的阿茲海默症實驗性藥物Lecanemab,在3期臨床試驗中,大幅減減緩了27%患者的認知能力下降問題,成為全球第一款,對阿茲海默症產生積極結果的藥物。
台灣日前發生因為「想減肥的民眾」爭相購買糖尿病藥物,導致藥品大缺貨。而在南韓也有民眾服用糖尿病藥物來減重,同樣引發社會關注。南韓醫生就指出,這些藥物雖然可以讓體重減輕,不過會產生噁心、嘔吐等副作用,而且一旦停用,體重可能會再次增加。
中研院正在執行一項精準醫療計畫,這項計畫預計籌措18億,在全台灣的33家醫院,收案100萬個民眾,用抽血的方式檢驗DNA,透過特殊設計的晶片,就可以預測出罹患83種疾病風險、及藥物代謝的問題,讓民眾及早預防。醫界形容,這可以說是用科學來算命的大未來。
馬來西亞籍蔡姓女大生,來台讀書遇害,經過檢方相驗,並委託法醫研究所鑑定後,判定是窒息死亡,體內還被驗出藥物反應,頸部骨頭也有裂痕。這些事證跟陳姓嫌犯先前供稱,用枕頭把人悶死,是否具有關聯性,檢方也將結合更多證據來釐清案情。
在小說中,有時會出現以毒攻毒的橋段,但現在有學者是把毒素變成新藥。成大教授莊偉哲團隊和生技公司合作,利用蛇毒蛋白開發出能治療糖尿病黃斑水腫的新藥,成為台灣第一個學術和產業界合作的蛋白質藥物,進入到二期臨床試驗的案例;目前也已經通過美國FDA的新藥臨床試驗申請,進入到第二期臨床試驗。成大生化所講座教授莊偉哲指出,「蛇毒蛋白,它有很高的毒性,那我們這個技術,基本上就是把它的副作用拿掉,維持它抑制血管新
日本和美國藥廠推出的失智新藥物試驗傳出捷報。新藥針對阿茲海默症初期的病患,可有效去除造成認知功能退化的β類澱粉蛋白質沉積物,進而延緩認知退化發生。新藥可望在明(2023)年1月通過美國FDA核可上市,這也是近18年來,第2款失智相關的新藥問世。
彰化一對林姓父子,2019年開始服用抗肺結核藥物後,陸續因為猛爆性肝炎和肝癌離世。家屬無法接受,質疑是肺結核藥物,造成肝損傷連續害父子送命,也申請了藥害救濟,爸爸獲得85萬救濟金,但兒子的死因被認定無關用藥,所以沒有獲得救濟金,家屬將向衛福部提起訴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