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英九赴中/復旦大學座談 「友誼越深厚衝突發生率就越低」

陳宥蓁/綜合報導
發布時間: 更新時間:
前總統馬英九赴中祭祖行第11天,6日上午至上海復旦大學,進行此行第3場學生座談。他點出兩岸青年欠缺機會交流,當局皆需共同努力,「友誼越深厚,兩岸之間衝突發生的機率就越低。」

前總統馬英九赴中祭祖行第11天,6日上午至上海復旦大學,進行最後一場兩岸學生交流。

座談首先由復旦大學校長金力致歡迎詞,他提及該校於1993年首次招收台灣學生,與台灣大學、政治大學、清華大學等15校皆有交流,並為增進兩岸青年友誼舉辦各式活動,同時協助台灣青年在中國生活就業。他期盼在往後的日子,「兩岸青年共同以振興中華為己任,同心協守砥礪前行,用青春譜寫民族復興。」

輪到馬英九致詞時,他回顧過去兩場與武漢大學及湖南大學的交流。他指出,看見雙方同學迫不及待交換連絡方式,可見兩岸青年交流順暢,只是欠缺機會與接觸,點出兩岸當局皆需共同努力。

另外馬英九也提到,他發現無論是學制考試或就業競爭的問題,以及中華文化在台灣與中國的發展相貌,皆為兩岸學生感興趣的議題,讓他感受到應該多做些什麼。「除了推動兩岸年輕人更密切交流,也要幫忙他們解決各種實際上關切的各項問題。」

馬英九說道,這些年來兩岸因政治紛擾與疫情,各項交流已經中斷了好幾年,「年輕一代在網路上的趨勢日漸隔閡。」他期盼此行能成為兩岸年輕人重新恢復交流的第一步,「了解相互多一分接觸、兩岸多一分情誼,友誼越深厚,兩岸之間衝突發生的機率就越低。」

馬英九赴中行程紀錄影片在中國創下逾1億點閱率,他認為,「這是一個非常正面的現象,讓兩岸都感受到我們其實是有一樣的家國情懷。」隨後邀請復旦大學的師生回訪台灣,會由馬英九基金會安排行程並親自隨行,共同體驗台灣風土人情。之後他以詩人做比喻,回顧過去10天走訪的南京、武漢、上海等地。

馬英九希望兩岸青年如復旦大學校訓「日月光華,旦復旦兮」,他指出其「象徵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自力更生以及勤奮向上,蘊含著復興中華的意義。」同時提及他在南京中山陵的題字,期盼兩岸間能夠和平奮鬥振興中華。

不過「復旦」大學2字取自「日月光華,旦復旦兮」,校訓實為「博學而篤志,切問而近思」。博學意指從各方面廣博的去學習,以開拓知識的範圍;篤志是向遠處大處立志向,立堅定不移;切問是切切實實的問;近思是由近及遠的想。

相關議題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