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物館
-
台北機廠轉型鐵道博物館,如何典藏文物與歷史?【獨立特派員】
|文教科技台北市市民大道上,有一個占地16.79公頃的園區,從日治時代開始,就是台灣最重要的鐵路車輛維修基地–台北機廠。這塊地原本面臨被資產活化的危機,經過各界抗爭才指定為國定古蹟,規劃成為國家鐵道博物館。一個荒廢的園區、還有年久失修的機具,要如何變成典藏鐵道文物的展區?
-
臺博館做「康熙臺灣輿圖」動畫 紹介文史風貌
|歷史文物「康熙臺灣輿圖」,記錄300年前台灣西部、自北到南的地形風景佮生活狀況。2019年開始,國立臺灣博物館以這幅圖做基礎,做動畫予民眾認捌圖當中的內容,今年是閣再推出第二齣全臺語的動畫「北臺紀遊」。臺博館表示,in當咧改變博物館的營運方式,透過真濟眾方式,重新呈現歷史文物,予民眾願意接觸這寡歷史文化。(本則新聞標題、導言、內文皆為臺文)
-
11人遊台東鸞山遭虎頭蜂螫 2人一度昏迷已清醒
|地方一群來自新北市土城的銀髮團遊客,今(8)日前往台東鸞山部落的森林博物館路程中,有10女1男遭到虎頭蜂群攻擊螫傷,其中有2人一度意識昏迷、傷勢較為嚴重。事發處是在園區內著名景點「會走路的樹」附近,館方表示,過去未曾出現虎頭蜂攻擊遊客事件,農業處也已委託捕蜂達人清除蜂窩。
-
1874年牡丹社事件4勇士頭骨 遭日軍帶走經交涉自英返台
|文教科技發生在1874年的牡丹社事件,排灣族人在屏東縣牡丹鄉石門山禦敵、多人戰死,更有4具先人遺骨被日軍帶走,後輾轉被英國愛丁堡大學收藏,經過族人多年的交涉,這4具遺骨終於返國,6日凌晨也安置寄藏在國立台灣史前文化博物館南科考古館,這也是台灣史上國際返還祖先遺骨的首例。
-
大英博館緬甸特展 重現全盛期璀璨風華
|全球提起緬甸,一般人會有獨裁、封閉的刻板印象,但在過去1500年的發展史中,天然資源豐富的緬甸曾經擁有多元文化,是東南亞的貿易中心,富甲一方的大帝國。今(2023)年是緬甸建國75週年,大英博物館11月起展出緬甸變遷史,從金碧輝煌的歷史文物揭開這個國度的神秘面紗。
-
金漫獎鼓勵跨界合作 漫畫音樂化《芭樂歌》奪2大獎
|文教科技為了鼓勵台灣漫畫工作者努力創作,從2018年至今,文化部透過漫畫輔導金鼓勵創作,至今已扶植700項以上出版,今(26)日舉行金漫獎的頒獎典禮,持續鼓勵創作者將漫畫跨界合作,創造多元可能。
-
歐洲核能研究所轉型科普 新設博物館開放大眾參觀
|全球歐洲核能研究所CERN號稱是全球最大的粒子物理學實驗室,它所安裝的大型強子對撞機也是全球最高能量的粒子對撞裝置。除了來自各國頂尖的科學家在此參與研究,核研所也開始走向科學普及化的路線。原本有條件接待訪客的博物館,在2022年9月永久關閉後大轉型,改成只要小學生以上年紀的民眾都可以參觀,並且在日前正式對外亮相,轉型後的展覽館名叫「科學門戶」。
-
消失87年有望復育 瑞典發現袋狼標本RNA
|全球俗稱塔斯馬尼亞虎的袋狼,已經絕種長達87年。袋狼是食物鏈中的頂級生物,牠的滅絕明顯衝擊澳洲塔斯馬尼亞島的生態系。科學家近期從瑞典自然歷史博物館的袋狼標本,成功取得核糖核酸RNA序列,可望進行復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