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台北植物園裡有一座99年歷史的老建築——腊葉館,建築物雖然不大,但過去曾經典藏了上萬份的植物標本,替台灣植物研究打下基礎。現在腊葉館變身為博物館,是了解植物研究的好去處。
德國面臨能源、物價上漲,為了減輕民眾經濟壓力,柏林的「新國家美術館」,決定未來每個週四下午4時到8時,讓民眾免費入場。顧及民眾荷包的同時,也希望吸引更多人接觸藝術。
由北藝大、藝管所舉行的2022十大藝文新聞票選,在今(27)日公布。民眾最關注的藝文議題,由故宮打破文物獲得第一。除此之外,朱宗慶打擊樂團的倉庫在日前發生大火,雖然沒有列入票選,卻依然獲得關注。學界和藝文界都盼望,能正視藝文倉儲的重要性。
由捷克一座博物館,收藏80多年的貝多芬弦樂四重奏手稿,即將交還給原先收藏的家族。這份手稿在二戰時期,遭到納粹非法掠奪,是當年博物館專家冒著生命危險保留的成果。
風行許多國家的卡通《北海小英雄》,劇情中描述的維京人,以及他們所建立、從第8世紀末期到11世紀的維京時代,在歐洲雄霸一方,靠的就是卓越的航海技術。當時建造的船隻僅存極少數,目前由挪威奧斯陸大學文化史博物館保存。
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十分受到小朋友喜歡的機械恐龍,今(29)日換上了耶誕套裝亮相,讓來參觀的民眾直呼好可愛。而因為疫情影響,3年沒維修的機械恐龍,也在近期完成維護,讓機械恐龍能生動的活動。遊客吳小姐說:「之前帶他(小孩)來的時候,看到很多小朋友在旁邊看到(恐龍)就是在大哭,所以這次變成聖誕造型的話,應該小朋友比較不會害怕。」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長焦傳金表示,「在今(2022)年年初的時候,我們幫機械
二次大戰期間,德軍和盟軍之間,無聲無息卻異常激烈的密碼大戰,一直是由德軍占上風。直到著名的英國科學家圖靈,找出破解的方法,才逐漸使戰事發展朝向盟軍有利的方向進行。當年由德國工程師佛瑞澤孟薩發明的密碼機,目前正在德國慕尼黑的德意志博物館展出。
臺灣前輩雕刻家黃土水的作品「少女」,佇1920年捐予伊的母校-大稻埕公學校,也就是這馬的臺北市太平國小,國寶級的雕刻像按怎佇校園保存,引起關注。佇各界的幫助之下,校方這馬規畫整理校內的空間,成立博物館,黃土水的作品嘛對外開放參觀。
台灣第1位以雕刻聞名的藝術家黃土水,在1920年把在東京美術學校的畢業作品〈少女〉胸像,送給母校大稻埕公學校,也就是現在的臺北太平國小。而因為這項作品要在校內典藏,因此有老校友捐資1600萬,啟動太平國小博物館專案,最快明(2023)年下半年,台灣首座校園生態博物館將試營運。
俄烏戰爭引發核戰風險升高,也讓歐洲小國在冷戰或是二次大戰期間建造的地下碉堡重新受到關注。但核武技術日新月異,核彈頭的威力遠超過1945年的廣島與長崎原爆。因此像是匈牙利、波士尼亞等國的地下碉堡,一旦面臨核武威脅,幾乎就毫無用處。不過這些碉堡也改建成博物館,用另一種型式,提醒民眾要居安思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