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蛋白質
-
為符永續放牧認證標章 南非養羊業轉型再生農業
|全球南非是全球羊毛的重要供應國,但過去國際買家並不太關心永續議題,現在變成要求出示相關認證,這股壓力也成了轉型契機,讓他們改採比有機農場更強調生態循環的「再生農業」。
-
台美團隊研究肺腺癌 證實亞硝胺突變為全球共同現象
|生活肺癌蟬聯國人10大癌症首位,中研院研究團隊進行台灣癌症登月計畫,攜手美國研究團隊,近期完成首次涵蓋歐美與亞洲多族群的大規模「肺腺癌蛋白基因體研究」,證實亞硝胺等環境致癌物是全球致病共同現象,而不同性別對不同環境致癌物的耐受性不同,惡性癌化路徑也有一些差異。
-
農藥所研發21年推全球首支製劑 葉螨蟲害防治見曙光
|文教科技俗稱紅蜘蛛和白蜘蛛的葉蟎,是農民最頭痛的小型害蟲之一。一直以來,農民找不到有效的防治工具。台灣在今(2025)年發表了全球第1支對抗葉蟎的微生物製劑,從研發到技轉上市,總共歷經了21年的時間。這支殺蟎劑的效果不但媲美化學農藥,也沒有殘留的問題,微生物製劑更是氣候變遷下的新趨勢。
-
「澎湖原人」化石解密 證實為丹尼索瓦人
|文教科技多年前一位台灣漁民在澎湖打撈到一塊人類的下顎骨化石,科學家一直稱之為「澎湖原人」。透過古蛋白質序列分析,包括台灣在內的多國研究員證實,這塊化石是尼安德塔人的近親「丹尼索瓦人」所有,也代表37萬年前出現的這個古人類曾住過台灣。
-
世界通訊大會3D列印植物肉 色澤口感逼近真肉
|全球在世界通訊大會上吸人眼球的可不只有通訊科技,一家新創公司利用工業級的3D列印技術,用列印的方式做出植物肉。試吃過的消費者表示,口感和真肉幾乎沒有差別。
-
餐廳肉盤黃垢業者稱蛋白質沉澱 中市府稽查未發現不合格
|產經台中市有民眾日前到一間知名連鎖火鍋店用餐,發現送來的肉盤上不僅有髒污,反映後又送上來的肉盤還是有明顯黃垢,其他器具也有髒汙,憂心身體會因此出狀況。業者回應,肉盤上的是蛋白質沉澱,除了對於消費者致歉,也會加強清潔工作。台中市食安處前往稽查,未發現不合格情況,將輔導業加強相關衛生管理。
-
圍爐熱量恐達3000大卡 營養師建議吃蔬食助血脂管理
|生活以現代健康角度來看,過多大魚大肉可能對身體是很大的負擔。有營養師指出,過年圍爐一頓下來,很有可能攝取到3000大卡的超高熱量,因此建議民眾可改以蔬食來取代,若能善用食材、調配營養,還有助於血脂和膽固醇的健康管理。
-
一週大事/諾貝爾獎得主揭曉 清泉崗士兵打靶中彈身亡(2024.10.7-10.13)
|全球《公視新聞網》為您精選一週國內外大事,關注焦點包括:諾貝爾獎得主揭曉、清泉崗士兵打靶中彈身亡、賴清德首次國慶談話、文學家瘂弦離世、颶風密爾頓襲美國、以哈戰爭週年。
-
以哈戰爭/美食部落客戰後改當救援廚師 烹調食物盼加薩孩童不再飢餓
|全球以哈戰爭屆滿1週年,加薩民眾水深火熱的生活絲毫沒有轉機,食物嚴重匱乏是個大問題。1名住在加薩的美食部落客和救援組織合作,用罐頭和食材包做出營養美食,發願要餵飽加薩餓肚子的孩童。1名10歲加薩女童也透過社群媒體分享她烹調的家鄉美食,療癒遭戰亂波及的同胞。
-
蛋白質結構預測研究獲化學獎 AI相關發現再獲諾貝爾獎項
|文教科技今(2024)年的諾貝爾化學獎頒給來自美國的科學家貝克(David Baker)與英國的科學家哈薩比斯(Demis Hassabis)與瓊珀(John Jumper)。貝克透過「計算蛋白質設計」,能幫助製藥、疫苗與奈米材料等用途,哈薩比斯與瓊珀則研發出AI模型,能根據胺基酸序列預測複雜的蛋白質結構。這也是繼物理獎後,諾貝爾獎項再次由AI相關發現獲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