埃及主辦聯合國第27屆全球氣候峰會,對於氣候基金的資金來源和停用化石燃料的議題無法達成共識,宣布延後閉幕。來自迦納的10歲女孩代表氣候受創國家發言,高聲疾呼要碳排大國盡快償還氣候債務,成為峰會的矚目焦點。
中興大學今天宣布成立自然史博物館,上千件的世界級大型動植物標本首度亮相,包含恐龍胚胎化石、亞洲象馬蘭的象鼻等都能看到。校方希望呈現動植物的多樣性、培育專業解說人才,也對民眾開放,推廣生態教育觀念。
台東縣新港漁港18日拍賣一尾身長395公分、總重570公斤的罕見「怪魚」,因體積過大還需要用吊車移動,漁民稱牠為「無中鰭鯊」,經東部海洋生物研究中心判定後,為非常古老物種的鯊魚「灰六鰓鯊」。灰六鰓鯊跟一般常見的大白鯊有什麼不一樣?灰六鰓鯊是保育類嗎?
因為棲地受破壞,有活化石之稱的鱟在台灣本島的數量日益稀少,海科館在3年前展開保育行動,近日成功放流140多尾鱟寶寶,其實幼鱟在早期的存活率很低,海科館與各地學校合作,讓師生當鱟的保母,反而讓幼鱟存活率,從早期的0.2%提高到目前超過3%。
過去生產鋼鐵需要使用大量煤炭,過程中也會增加許多碳排,不過瑞典鋼鐵製造商與國有能源公司合作,開發用綠氫來煉鋼,號稱過程中不需任何化石燃料,也可以解決二氧化碳排放的問題。
科學家最近在埃及西部的沙漠、發現四千三百萬年前的新物種化石,是一種能在水裡和陸地上生存的兩棲四足鯨魚。這項新發現有助於研究早期鯨魚的進化過程。
澳洲在2007年公布的南方泰坦巨龍化石、現在被認為是新物種,並且是目前已知地球上體型最大的恐龍之一,身高大約兩層樓,身長相當於一個標準籃球場,生活在距今9千多萬年前。 澳洲昆士蘭內陸這片寸草不生的紅土,就是發現南方泰坦巨龍化石的地點,這項考古工程,最早是2006年在布里斯班西方1000公里處的農場、發現神秘化石開始的,後來經考古團隊深入挖掘,散布當地的恐龍化石陸續出土,有的重達幾百公斤,四五個人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