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智症多半發生在65歲的老年人,但遺傳性失智病患會在人生巔峰的40多歲就發病。而美國一個帶有阿茲海默基因的73歲長者,至今仍然耳聰目明,聖路易華盛頓大學就找來600多名和這名長者一樣未發病的案例進行研究,希望找出躲過失智的基因奧秘,進而發展療法與預防對策。
位於烏克蘭境內的車諾比核電廠,在1986年發生史上最嚴重的核災事故,當時居民倉皇撤離,大批寵物狗被迫成了流浪犬,自生自滅。37個年頭過去,當地的狗群已經繁衍了十幾代;但生物專家發現,在核災區生存的狗,牠們的基因出現了變化。
去日本奈良,很多旅客喜歡用仙貝餵食當地的鹿群。這裡的鹿被當地人視為「神的使者」,科學家最近也發現,奈良鹿的確擁有獨特的基因,原因是牠們長期受到保護,過去1000多年都沒有跟其他地方的鹿交流過。
DNA可以在地表存活多久時間?過去科學界認為,頂多就100萬年吧。但科學家在格陵蘭北部永凍層土壤中發現的基因,時間竟然可回溯到200萬年前,這就顛覆學界的認知。專家透過DNA重組序列發現,當時格陵蘭的氣溫比現在高出10度,有助於科學家研究物種面對暖化威脅的適應能力。
氣候變遷帶來極端乾旱與水患,嚴重衝擊農業生產與供給。為了避免糧食危機禍及子孫,以色列科學家未雨綢繆,成立「種子基因銀行」,收集本土農作的DNA,未來可望改良出適者生存的作物品種,在更惡劣的天候條件下,仍能確保產收。
晚年要能活得精彩,健康很重要。英國正在籌劃一項世上最大、多達500萬人的國民健康研究,透過蒐集這些人的遺傳風險評分,建立大數據,希望能從中找尋出早期識別疾病以及預防方法。
中研院正在執行一項精準醫療計畫,這項計畫預計籌措18億,在全台灣的33家醫院,收案100萬個民眾,用抽血的方式檢驗DNA,透過特殊設計的晶片,就可以預測出罹患83種疾病風險、及藥物代謝的問題,讓民眾及早預防。醫界形容,這可以說是用科學來算命的大未來。
在3日傍晚公布的諾貝爾生理醫學獎,是由瑞典遺傳學家帕博獲獎,要表彰他在古人類和人類演化相關領域的發現。而帕博也成為第一位獲得諾貝爾生醫獎的遺傳學者。
2022年諾貝爾生理醫學獎在3日傍晚公布,由67歲的瑞典遺傳學家帕博獲獎,要表彰他在古人類和人類演化相關領域的發現。而帕博也成為第一位獲得諾貝爾生醫獎的遺傳學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