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生能源
-
風電光電的困局|綠能開發問題在哪?【我們的島】
|地方政府大力推動再生能源發電,規劃2026年達到能源占比20%,其中太陽光電裝置容量,2025年要完成20GW的目標,於是民間業者大力興建光電、風電等綠能設施,成為市場規模高達兆元的產業。但是在高度擴張,大量開發土地下,影響生態、農業,產生許多問題。
-
中國擴大稀土出口管制 方法與對全球供應鏈影響一次看
|全球中國日前宣布自12月起擴大稀土出口管制,要求全球相關產品只要含有超過0.1%中國稀土成分,或在生產過程使用中國稀土技術者,出口前都須向中國申請許可;同時禁止出口任何用於軍事裝備的材料。中國稀土管制新規內容為何?對台灣、全球有何影響?中國稀土量占全球多少?
-
全球再生能源發電量超過燃煤 歐美化石燃料依賴反增
|全球全球電力需求不斷上升,不過根據能源智庫Ember最新數據,2025年上半年,太陽能和風力發電總量增幅超過全球電力需求的增長,再生能源合計的發電量也首次超過燃煤發電,專家表示,這意味綠能已經能支撐新增的電力需求,但值得注意的是,中國和印度引領這波綠能成長、歐美國家卻比以往更依賴化石燃料。
-
關稅衝擊碳費徵收 彭啓明:收入低於預期
|環境國內碳費制度今(2025)年上路,環境部上午舉行亞洲碳定價論壇。部長彭啓明受訪時表示,預估受關稅衝擊與傳統產業經營辛苦的狀況下,明(2026)年預估碳費收入約在40億元上下,但他仍樂觀表示9成企業提出自主減量計劃,代表減碳的實質目標會達成。
-
日海上建浮動式發電廠 盼2040年風電達4%至8%
|全球日本正在長崎外海的五島群島附近,興建一座浮動式發電廠。這些風機沒有固定在海床上,而是在海面上載浮載沉。這是日本政府打算在2040年以前,讓風力發電達到4%至8%的努力。不過專家警告,這個目標可能野心太大。
-
看好核融合8至15年內可商轉 美能源部長:受惠AI發展
|環境美國能源部長萊特近期受訪時表示,在AI的發展與研究人員努力下,預估在未來8至15年內,核融合技術就可投入商業使用。與此同時,歐盟最高法院則在10日駁回奧地利控告歐盟漂綠的訴訟,維持認定天然氣與核能投資皆屬於綠色投資。
-
漁電共生案場採收首批文蛤 政策上路5年現況一次看
|環境我國自2020年起推行「漁電共生」政策,近日在台南七股,有案場宣布迎來文蛤的首次採收;不過在審計部7月公布的報告中也指出,漁電共生案場仍有69.7%未落實養殖等問題。《公視新聞網》為您整理漁電共生上路5年至今實際應用狀況。
-
美智庫:台灣能源依賴進口 恐成中共攻擊破口
|全球美國智庫保衛民主基金會(FDD)近日發布報告指出,台灣能源仰賴進口是重大戰略弱點,中共可能會利用這點發動「網路經濟戰」,削弱台灣經濟與社會韌性。FDD建議,台灣應立即發展能源多元化,並降低對液化天然氣進口國卡達的依賴。根據經濟部統計,目前全台約有25%天然氣自卡達進口。
-
觀光人數倍增致南極融雪加速 科研活動也加重汙染
|全球地球暖化加速南極融冰,觀光與科研活動則又讓情況雪上加霜,20年之間南極觀光人數從2萬暴增至12萬,船舶燃燒化石燃料與科研設施加重污染。研究顯示,南極土壤重金屬微粒比40年前高出10倍,一名觀光客就可能造成百噸積雪融化,學者呼籲加速再生能源轉型,減緩人類衝擊。
-
全國首座污水廠沼氣發電機啟用 估年產540萬度綠電、省千萬電費
|環境由北市府代管的八里污水處理廠,今(4)日正式啟用全國公共污水處理廠首座沼氣發電機,預估可年產540萬度綠電,並減少2000噸碳排及千萬元電費。目前桃園龜山水資源回收中心也規畫增建沼氣發電機組,預計可在今(2025)年內完工啟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