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生能源
-
COP30氣候會議巴西貝倫舉行 數千原住民集結參與度創新高
|全球第30屆聯合國氣候會議(COP30)在川普暖化懷疑論的政策下,美國30年來首次沒有派出官方高階代表團參加,因此中國的影響力明顯增加。而會議地點選在亞馬遜雨林的門戶貝倫市,南美洲3000名原住民齊聚,號稱是史上參與最多的一次,他們提出的領地劃界、氣候融資的訴求也得到更多注目,不過實際進入核心談判的代表仍然不足。
-
芬蘭啟用全球最大「沙電池」 可接收間歇性能源並長時間儲存
|全球再生能源已經成為減碳發電時代的顯學,但無論是風力、太陽能板,這些發電方式就和古早的農業一樣要看天吃飯,風力太小或是天氣不好沒有陽光,這些發電方式就無用武之地。但是電力需求隨時都在,因此再生能源發電如何儲存,就成了相關國家政府與業者的重要課題。歐洲就有能源業者把腦筋動到隨手可得的沙礫上頭,來看看它們怎麼做。
-
台灣遭氣候績效指標列「非常差」等級 環境部:評比標準有爭議
|環境氣候變遷績效指標(CCPI)18日公布最新評比,台灣名次雖較去(2024)年前進1名為第59名,但在全球63國之中仍屬「非常差」後段班。對此環境部回應,CCPI以「人均」數據做為評比標準具有爭議,台灣溫室氣體排放量自2007年起即逐步下降,該評比結果不合理也不具代表性。在本次評比中,同屬「非常差」等級的還有日本、南韓與澳洲等國。
-
「光電三法」三讀通過民眾黨版 地質敏感區設光電板需環評
|政治光電三法《環境影響評估法》、《發展觀光條例》與《地質法》3項修正草案,朝野協商未獲共識,在藍白人數優勢下,14日下午在立院表決通過民眾黨團提案版本,未來包含在國家級風景特定區、地質敏感區,未經環評通過,不得設置地面型太陽光電系統。
-
丹麥發展新綠能 電子甲醇供航運燃料
|全球在全球加速減碳並尋找替代燃料的趨勢下,北歐丹麥南部小鎮卡索坐落著全球規模最大的電子甲醇工廠,利用再生能源、水與二氧化碳生產可取代傳統化石燃料甲醇的綠色替代品。同時在腓特烈西亞,歐洲少數的低碳氫能廠也已經啟用,它是透過太陽能與風能製造氫氣,持續推動清潔能源發展。
-
巴黎協定1.5℃目標守不住 學者:台灣減碳也有執行面的落差
|環境2025年全球碳預算報告13日發布,全球二氧化碳排放估較去年增1.1%,巴黎協定1.5°C目標幾乎不可能達成,台灣距2030年減碳28%目標也有落差,政府雖訂定新的減碳貢獻,但有學者認為,台灣再生能源裝置量未如預期,執行上可能有落差。
-
COP30巴西貝倫登場 各國同意設立熱帶森林永續基金
|全球聯合國氣候變遷大會(COP30)10日將在巴西舉行。2025年也是巴黎協定訂定的第10週年,聯合國秘書展古提瑞斯(Antonio Guterres)強調,世界各國沒有履行當時要將全球升溫幅度控制在1.5℃內的承諾,是道德失敗跟致命疏忽。我外交部循例協助環境部組團,和國內的NGO團隊共同前往與會。
-
彰濱工業區海上光電場火警 經部要求業者強化防護作為
|環境彰濱工業區崙尾區海堤附近一處海上光電場今(6)日清晨發生火警,業者當下斷電滅火,無人員傷亡。這也是台灣第一起海上光電火警事故,已進行電業事故通報。環團則擔心滅火使用的乾粉,會影響到附近濕地生態。
-
輝達攜手德國電信建AI雲端中心 估2026年第1季營運
|產經全球AI晶片龍頭輝達跟德國電信4日宣布,2026年初將在德國慕尼黑推出一座投資高達10億歐元,先進的人工智慧雲端中心,來強化歐洲的人工智慧運算能力。而亞洲的南韓,總統李在明也宣布南韓2026年的AI預算將大幅增加,力拼擠進全球前3大AI強權。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