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氣候
-
聯合國談17項氣候目標 秘書長促富國資助
|全球聯合國永續發展高峰會在18日開幕,與會國要探討如何如期達成2030年的17項氣候目標,而因為現在的進度落後,因此各國代表也陸續誓言要加緊努力。與此同時,在全球各地也有不少藝術家,要以作品喚起大眾對於氣候議題的關注。
-
紐約氣候週登場示威者遊行 柏林布蘭登堡門遭噴漆
|全球2023紐約氣候週9月17日在聯合國總部登場,紐約街頭有數萬名示威者,上街敦促拜登政府,停止批准新的石油和天然氣開採計畫。德國柏林也有示威者,在知名地標布蘭登堡門噴上橘色油漆,抗議政府對減低使用化石燃料的決心不夠積極。
-
2024大選/環團檢視氣候政策 10/21邀3參選人辯論
|政治綠色和平針對目前3政黨推出的總統參選人,所提出的氣候政策進行檢視,其中2030年推動再生能源比例,3位參選人目前都遠低於國際能源總署IEA提出的60%目標,為了促成更多氣候對話,國際氣候發展智庫也邀請3位參選人,於10月21日進行電視氣候辯論會。
-
蒙大拿州開發化石燃料未納暖化 美16兒少告官勝訴創首例
|全球美國蒙大拿州16名5歲到22歲青年與兒童,共同控告州政府在審查化石燃料開發許可時,沒有把暖化衝擊納入考量 ,違反州憲法保障的「清淨和健康環境」權利。法官14日裁定原告勝訴,創下全美氣候案件民告贏官的首例。州檢察長辦公室則批評判決「荒謬」,並表示將提起上訴。
-
南極難逃暖化衝擊 海冰消蝕面積約72個台灣
|全球今年7月的地球像大烤爐,就連最偏遠的南極也難逃人為造成的氣候暖化衝擊。最新研究指出,南極的海洋熱浪與海冰的消融,將不可避免成為常態,也將嚴重衝擊生態與人類生活,而歐洲氣象組織也在8日證實,今年的7月是全球史上最熱的月份。
-
聖嬰再臨,高溫破紀錄,如何因應史上最熱年?【獨立特派員】
|環境全世界氣候專家預測,今(2023)年底到明年初將迎來聖嬰年,加上暖化的影響,各地都可能出現極端天氣。對台灣而言,聖嬰年除了颱風強度偏強,也可能讓冬季偏暖、春雨變多。另一方面,台灣升溫狀況更超越全球,都市中心體感50°C已成日常,熱島效應還有往郊區擴散的趨勢。
-
民團串連600多家業者 推出外食自備餐盒優惠
|環境國內外食人口多,去(2022)年紙餐盒回收量大約14萬公噸,媽媽氣候行動聯盟與600多家餐飲店合作,推出「自備餐盒」行動,響應的店家將提供不同優惠,但聯盟也坦言挑戰很高。
-
大西洋環流AMOC最快2025年崩潰 將導致更多極端天氣
|環境災難科幻電影「明天過後」描述地球因氣候變遷,導致北大西洋暖流消逝,迎來冰河時期。如今電影中的場景有可能在現實中發生。國際期刊《自然通訊》分析了近150年的北大西洋海面溫度,推測大西洋「經向翻轉環流(AMOC)」最快將在2025年、最慢在2095年崩潰。
-
氣候少女童貝里違抗警方遭罰 稱氣候危機下不得已作法
|全球瑞典氣候少女童貝里,在6月參加封鎖港口油輪抗爭行動,因違反警方命令,被法院判決有罪,處以罰款;24日出庭坦然接受結果,但表示是氣候危機下的「不得已」作法,之後也立刻再回到抗議現場。
-
美中氣候談判時隔1年重啟 全球4成溫室氣體調降要點一文看
|環境美國氣候特使凱瑞(John Kerry)預計在16日至19日間,與中國重啟氣候談判。這是兩國因2022年裴洛西(Nancy Pelosi)訪台僵持後,首次舉行的會談。全球約40%的溫室氣體來自中國與美國,他們的談判對全球氣候有著巨大的影響。本次氣候談判中,兩國可能會談些什麼?是否能達成歷史性協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