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排放
-
航運減碳新解方 芬蘭碳中和客貨渡輪啟航
|全球全球近9成貨物仰賴海運運輸,而航運仍高度依賴化石燃料,大約佔全球溫室氣體排放的2%至3%。有芬蘭業者打造出大型的碳中和客貨渡輪,就是採用鋰電池與生質燃料混合動力,這艘客貨渡輪所行駛的航線被稱為「綠色航運走廊」,期盼為碳中和航運立下示範標竿。
-
中華郵政推綠色運具 啟動3輪電動車隊運量增
|社會中華郵政在全台有7780輛機車,今(21)日更宣布啟動「3輪電動機車」車隊,其實中華郵政早就在推動2輪機車電動化,但因為郵件越來越少、包裹增加,所以從2輪改成3輪,讓運能增加,同時還減少碳排放。
-
全球再生能源發電量超過燃煤 歐美化石燃料依賴反增
|全球全球電力需求不斷上升,不過根據能源智庫Ember最新數據,2025年上半年,太陽能和風力發電總量增幅超過全球電力需求的增長,再生能源合計的發電量也首次超過燃煤發電,專家表示,這意味綠能已經能支撐新增的電力需求,但值得注意的是,中國和印度引領這波綠能成長、歐美國家卻比以往更依賴化石燃料。
-
歐盟明年推碳邊境調整機制 環境部也要跟進
|環境歐盟將於2026年正式推動碳邊境調整機制(CBAM),六大行業的業者針對高碳產品需購買憑證,不過歐盟已經宣布單一產品50噸以下免徵,也讓國內受影響的2000多家鋼鐵產業相關業者,銳減至200多家。環境部也要推出台版CBAM,將於2027年正式申報,目前以水泥、跟鋼鐵產品為主。
-
非核後7成用電靠火力 當低碳成為全球供應鏈門檻 台灣能源下一步?
|環境5月17日台灣停止使用核電,之後我們的電力都從哪來?根據台電5月中旬的資料統計,最後的3%核電停止後,火力發電占76%,但排碳量高,也有空污;第二名是再生能源19%,也是成本最貴的,這樣的發電比例,適合嗎?台灣能源的下一步怎麼走?
-
英新創公司推骨灰人工魚礁環保葬 每座要價15萬台幣盼明年上市
|文教科技英國新創公司「Resting Reef」近期推出新的環保葬模式--把往生者骨灰製成人工珊瑚礁,協助海洋復育。該公司表示,先前在印尼峇里島試驗的寵物骨灰紀念魚礁,成功將該區域的魚類多樣性提升了14倍,目前正在申請許可,期望明年可在英國建造首座人類骨灰魚礁區,初估費用約為每座魚礁3900英鎊(約新台幣15.6萬元)。
-
九成原料來自廢棄物 英研發環保磚減少碳足跡
|全球建築工地往往會產生大量的廢棄物,在新創科技的研發下,這些廢棄物有了新用途。英國蘇格蘭科技公司和大學合作研製出環保磚,9成的原料來自於建築廢料,製程不依賴化石燃料,而且廠房就位在愛丁堡的廢棄物回收中心附近,可以減少運輸碳足跡,預估碳排量只有傳統燒製土磚的十分之一。
-
海洋吸收全球四分之一碳排 英團隊推海水捕碳試驗計畫
|全球隨著全球碳排放量的加劇,各國紛紛投入碳捕捉技術的研究。目前許多技術是從大氣中捕捉碳,而英國研究發現,海水碳的總含量約為大氣的50倍,因此從海水捕碳是相對有效率的做法。英國在英吉利海峽啟動一項從海水中捕捉二氧化碳的試驗計畫,然而這項技術耗費較多成本與能源,排出的低碳海水對海洋生態的影響,也需要更多研究與驗證。
-
氨成船運業減碳替代燃料 具毒性、高成本仍待克服
|全球支撐國際貿易的船運業,過程中排放大量溫室氣體,這幾年也備受關注。國際海事組織之前訂出在2050年達到航運業碳中和的目標,而替代方案中的氨,因低碳排放潛力,逐漸成為船運業在實現脫碳目標的重要替代燃料之一,但氨具有毒性以及成本昂貴,都是需要努力克服的挑戰。
-
麥寮電廠3燃煤機組年底全除役 估年減1000萬噸排碳
|地方為改善雲林空氣品質,針對電廠污染管制,台塑麥寮汽電廠燃煤3機組有1組已在去(2024)年底停止運轉,而其他2組預計在今(2025)年9月及年底停運,3機組全部除役後,1年約可減少1000萬噸二氧化碳排放量。有地方民眾期待,但也希望六輕能再針對其他廠區減少空污。
